女性上班「自殺率降低」 研究:家裡男人也受保護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許多現代女性一根蠟燭兩頭燒,上班又要照顧家庭,壓力爆棚,但國內最新研究顯示,當女性投入職場愈普遍,不僅自殺率愈低,連男性自殺率也一起下降;醫師說,女性就業雖承擔更多責任,但同時也帶來經濟獨立與多元生活,有助提升心理韌性,且因工作所得給予家庭更多支持,所以對男性也產生保護作用。
這項研究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映燁與團隊進行,她表示,研究收集1980至2020年間,全台25至64歲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各年齡層自殺率等資料,並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當女性勞動參與率愈高,女性自殺率愈低,這種保護效果在不同年齡層皆一致,且當女性上班比例愈高,兩性自殺率的差距也擴大,顯示女性的心理健康可能因工作獲益更多。
陳映燁指出,比較世界各國資料,可發現較早期的研究顯示女性工作比例提高,自殺率會上升,但近年明顯轉變,尤其在社會福利完善、職場彈性高的已開發國家,投入職場的女性自殺率反而下降,推測是上班有助經濟獨立、人際交流,也提升自我肯定,進而強化心理韌性。
此外,這項研究也發現,當女性就業率愈高,45歲以上男性的自殺率也會下降。對此,陳映燁認為,原因可能是女性分擔家庭的經濟壓力後,當男性失業或遇到經濟困難,家中財務還能撐住,這也有助家庭內部的關係更穩定。
陳映燁也說,上班可望對女性心理產生保護作用,對男性卻看不到這樣的效果,即使職場參與率上升,自殺率也沒有明顯降低,推測關鍵在於許多男性將個人價值完全建立在工作上,生活缺乏其他重心,一旦遭遇失業或退休,容易產生心理危機,甚至導致輕生。
分析台灣長達40年的就業率與自殺率,陳映燁深有感觸,「每逢經濟不景氣,國內25到64歲的男性自殺率就會提高」,這點值得各界警惕;此外,最近這20年來離婚率持續上升,團隊也發現此趨勢與年輕人自殺率持續攀升息息相關,「事實告訴我們,經濟、家庭環境的穩定,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都很大」。
對於心理健康的平衡,陳映燁建議,不分性別,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應培養多重角色,女性可投入職場,男性也可處理家務、育兒,避免過度集中單一價值觀,而公共政策則應加強性平觀念,並改善職場環境,例如提高工作彈性,或讓請假制度更友善,教育也應持續強化性平,長期下來對於改善心理健康、降低自殺風險都會有明顯助益。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