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內服外用一起改善!中西醫聯手治療,告別惱人的異位性皮膚炎

Heho親子

更新於 2024年09月20日11:02 • 發布於 2024年09月19日05:30 • 黃慧玫

中醫師認為要減少疾病發作,就必須找出發病原因,杜絕誘發因素,依據個人體質和病情不同,使用內服和外用中藥,透過調整失衡的體內免疫系統和協助外部皮膚修復,使這些惱人的皮膚病不再發作。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胤谷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簡稱異膚)是門診常見的皮膚病,反覆發作的皮膚搔癢症狀,令病人相當困擾,病情嚴重時,常會抓到「體無完膚」,見不得人。

大部份的人當皮膚炎發作時,一開始都會選擇西醫治療,常用藥物如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或是免疫抑制劑和外用類固醇藥膏等來緩解症狀,這些西藥的治療(如類固醇)效果又快又好,但是副作用常會令有些患者擔心,甚至因恐懼而不敢用。

林胤谷就常遇到病人用了西藥皮膚症狀稍有緩解,想要改用中藥治療,或是看了西醫開了西藥,卻猶豫是否要用西藥而來尋求中醫的第二意見。林胤谷認為台灣中、西醫療資源豐富,許多民眾會以自身需求為主,選擇中西醫學整合治療,中西醫共治已是趨勢。

發病原因和基因、環境及生活形態有關

異膚,在兒童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皮膚病,發病原因和個體的基因、環境因素及生活形態有關,病人常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的家族遺傳體質,超過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在 1 歲以前出現症狀;此外,大概有 1/4 的病人成年後才發病。

一般觀念認為有異膚的小孩,長大後皮膚症狀就會消失不見,其實不然,異膚發病機轉相當複雜,很多行為習慣和環境因素都會影響病程的發展。林胤谷表示,異膚因年紀不同,皮膚炎發病部位和外觀特徵不太一樣,新生兒常以頭臉部的濕疹樣病灶為主,之後則會出現在四肢屈側皮膚皺褶的地方,如脖頸、手肘內侧、手腕、膕窩、腳踝等處,成人則以手部病灶為最常見,手背皮膚因常磨擦或人為搔抓而表皮增厚苔蘚化,手指周邊皮膚發紅脫皮。

誘發皮膚發炎發作的原因很多,氣溫改變和流汗、環境濕度太低、過度清潔皮膚、接觸刺激性或會造成過敏的物質、空氣污染、衣物不當磨擦、細菌或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吃到易造成過敏的食物和情緒壓力也會加重病情。

辨證論治後依體質差異和不同病程給予處方用藥

林胤谷表示,中醫自古以來已經累積了很多治療各種感染性和發炎性皮膚病的豐富經驗,許多中藥對於輕度和中度的各種濕疹、乾癬、脂漏性皮膚炎、青春痘、毛囊炎等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病人如果在發病初期或病情不太嚴重時,可以使用中藥來治療這些皮膚病,減少使用類固醇的和抗生素的機會,長期而言也較不會有藥物成癮或抗藥性的問題出現。

林胤谷表示,中醫治療主要根據病患症狀進行「辨證論治」,中醫師會結合傳統的經驗和現代醫學知識,利用「望」(診查皮膚病灶,如紅疹、搔抓痕、滲液、結痂)、「聞」(聽病人訴說的症狀,如搔癢、疼痛),「問」(詢問發病過程、接觸史、旅遊史、家族史等),「切」(觸摸病灶皮膚是否乾燥或壓痛等),擬訂適當的治療策略,給予內服或外用中藥來改善症狀。

針對不同的年齡層、皮膚症狀和個人體質的差異,給予不同的處方用藥,例如嬰兒難以餵食中藥,就以泡藥澡和外塗藥膏為主;對嬰幼兒和老人用藥藥性要溫和,劑量要輕;皮膚紅疹或紅腫,病灶有滲液要加重清熱解毒的中藥,像是黃柏、黃連、龍膽草、魚腥草等具抗菌、抗發炎等藥物內服或/和濕敷外用治療;皮膚較乾燥,則要加强有滋陰作用的內服中藥和外在保濕,外用膏選擇以油性藥膏為主,如紫雲膏、青黛膏、苦參膏等。

複方用藥劑量與濃度較低能減低副作用發生

內服處方上也會根據個人體質差異和不同的病程做適度調整,例如,對免疫機能較低下而反覆發病的人,常會使用具「扶正袪邪」的中藥如黃耆等來提升免疫抗病能力;對於有情緒和壓力問題而有合併易焦慮、失眠、緊張等症狀,甚至腸胃失調,也會一起治療,也就是說,中醫看病注重個人化的醫療和對個體全人的照護。

中醫常用的止癢中藥有苦參、白鮮皮、地膚子、蟬蛻等,常用的抗發炎中藥有黃芩、黃柏、黃連、大黃等。中醫師用藥大多使用複方,每種藥的劑量都不高,一般而言,以常規劑量治療很少會有副作用,相對西藥而言,複方中藥主要作用成份的濃度比較低,藥效就沒有西藥那麼强和快速。

中西醫皆能針對病狀施以最佳治療策略

林胤谷强調,每一種治療都有其局限,什麼才是最好的治療,主要還是依據病人的病情和需求而定。不過中藥的使用受限於劑型和藥物濃度,治療不如西藥快速和顯效,一般如果病情嚴重,林胤谷仍然建議最好還是先使用西藥治療,讓不適的症狀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待症狀稍緩解再用中西藥合併治療,或改用中藥減少西藥的副作用。

舉例來說,嚴重的細菌感染可能危及生命,就要趕快用抗生素治療,或是嚴重的發炎症狀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必須先使用類固醇壓制,待病情緩和之後再由中藥介入,依據病程發展,做出最適當的處置策略,中西醫共治,讓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結果。

林胤谷也提醒,如果病人不管使用中藥或西藥,內服或外用,在用藥之後,皮膚發炎症狀惡化,病灶紅腫癢痛更嚴重、範圍變大,有可能是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應該立刻停藥,尋求醫師協助,千萬別聽信坊間謠言,以為是排毒反應,持續用藥,後果將不堪設想。

良好生活習慣和遠離誘因才能避免異膚復發

林胤谷提醒,要避免異膚復發,最重要就是要懂得「趨吉避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流汗要勤擦汗,衣服濕了就換掉,貼身衣物盡量穿著舒適寛鬆的純棉質衣料,皮膚不要過度清潔,少使用清潔劑,遠離塵蟎、霉菌和動物毛屑等各種過敏原,避免待在空氣不好的地方(粉塵、燒香、香菸),避免吃甜食、各種加工品、不新鮮和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此外,注意情緒和壓力的管控也很重要。

門診中常見病人因工作太忙,壓力大、太勞累,或學生考試一到,病情就惡化,在台灣的學童普遍都課業沉重,從幼稚園到大學,甚至研究所,充滿了競爭激烈的考試,為人父母如何協助小孩度過這一段日子,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諮詢專家:基隆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林胤谷

文 / 吳秋瓊 編輯 / 賴以玲、黃慧玫 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調理體質與治療婦疾雙管齊下! 不孕、經痛、更年期不適,中醫守護女性一生健康

吃中藥傷腎甚至得洗腎?中西醫整合治療慢性腎病減少腎衰竭風險,還能降低死亡率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愛痠痛貼布1次貼逾6片竟解黑便休克 部桃:這成分影響胃腸道

聯合新聞網
02

李遠哲夫人胰臟癌逝 癌王女病患倍數增加!這群人吃「這菜」可降6成風險

健康2.0
03

28歲女腎臟如80歲!沒糖尿病、高血壓 醫揪「約會前1動作」惹禍

三立新聞網
04

無症狀順便檢查!28歲男驚罹大腸癌 醫籲「有3症狀」快就診

TVBS
05

影帝妻大腸癌第3期 割10幾顆淋巴結!生病都拖延就醫,年初肺炎險死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1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https://tw.shp.ee/zYswcB9 進來看看。
2024年09月19日23:44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蕁麻疹讓你夏天又熱又癢睡不著?名醫黃耀立教止癢治療法+避免急性休克

Heho健康

魚油濃度不是重點!營養師:挑選魚油要看「這個」指標

健康醫療網

處女膜正名為「陰道前膜」,衛福部將討論修復術存廢

Heho健康

沒甜味 ≠ 沒加糖! 營養師揭4大「隱藏澱粉炸彈」,無糖˙飲料竟也出事

潮健康

1家5口竟3人罹癌!她罹癌後,經歷癌症的兩個癌症子女鼓勵:這是必然的過程,熬過就是了!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新加坡生三胎補40萬、台灣少子化卻無改善跡象...立委與專家齊呼「兒少專責單位」盡速成立

信傳媒

太極拳助延年益壽,輔助改善肺癌病況

常春月刊

中年「罹憂鬱症」恐增晚年失智風險!維持心理健康是關鍵

中天電視台

前議員劉育豪肝癌病逝 醫:4徵兆日常自測

民視新聞網

醫師揭「評估植髮6指標」錯過黃金期恐只能動手術

商傳媒

AI 研發兩種新抗生素,為超級細菌危機帶來解方

科技新報

56歲保全喪失方向感、情緒不穩 竟是罹「年輕型失智症」 

健康醫療網

跌倒竟骨裂!足踝扭傷與骨裂初期症狀相似 醫提醒警訊

NOW健康

健檢發現救回一命!26歲女心臟近乎衰竭 服藥10個月已痊癒

風傳媒

「AI精神病」是真的?長時間互動聊天恐深陷妄想 精神醫:警惕AI過度諂媚

中華日報

快樂不起來不是脾氣差?男性更年期+情緒麻痺 可能才是讓你苦的原因

中華日報

觀念完全錯了!運動後拉筋反致傷?研究:無助減緩痠痛

中天電視台

高血壓導管治療成治療選項之一!醫:探討與心血管風險及醫療成本的關聯

中華日報

醫起看/脂肪肝沒藥可直接治療 營養師揭養肝8招

EBC 東森新聞

愛喝1健康飲品慘了!中風機率飆2倍 研究曝「女性更危險」

TVBS

瘦瘦筆致膠原蛋白流失!最新研究:恐加速臉部老化

中天電視台

屏東榮總龍泉分院「松鶴住宿長照機構」揭牌啟用

中華日報

北榮桃園分院打造預立醫療決定指引手冊 榮獲安寧護理創新活動學術基石獎

中華日報

吃即食雞胸肉要小心!專家曝「保存關鍵」:錯了恐中毒 加熱後更安全

常春月刊

「高血糖」像把血管泡王水裡! 3危險習慣恐害動脈硬化

中天電視台

服用「這5類藥物」恐增中暑機率!專家示警 降血壓藥、抗過敏藥入列

常春月刊

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有「熊貓眼」?小心可能罹患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

華人健康網

改善脂肪肝必喝「這3款茶飲」!中醫師大推 健脾化濕、降脂消腫一次到位

常春月刊

「物理性vs化學性」防曬哪個好?專家給答案 多數人都塗太少

常春月刊

減脂界最強聯名!Cofit x 迪卡儂「燃脂月」 52折開搶

商傳媒

媽咪坐月子能吃甜點嗎?營養師打造幸福月子配方,健康甜點療癒心靈

華人健康網

擠痘痘小心「死亡三角區」!她4小時臉腫到送醫 醫:快死了

每日健康

雲嘉南中醫師齊聚大林 精進臨床診療專業

TCnews 慈善新聞網

拔牙、洗牙也會用到「牛奶針」? 「舒眠麻醉」需精準控制,麻醉醫師角色不可或缺

每日健康

腎友注意!高血磷恐增心血管風險 醫:服用鈣片有眉角

中天電視台

肝臟移植,是同時解決慢性肝病與肝癌的一石二鳥之計

科技新報

腦動脈瘤隨時可能爆炸!蛛網膜下腔出血症狀如「煙花爆炸」 這些人要定期檢查

每日健康

幽門桿菌「不速之客」!抗生素、胃藥是強大後盾 醫揭1飲品恐影響療效

每日健康

癌友生育有望!114年起癌友生育保存補助最高7萬元,首年估600位癌友受惠

華人健康網

提早退休恐衰弱!這些人退後健康急速下滑 公務員反而穩定

每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