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邊肉與雙下巴怎麼改善?新竹整形醫師詳解天鵝頸手術、抽脂與注射療程完整比較
「線條感」成為當代顏值標準,尤其頸部肌膚比臉部更薄、更易鬆弛,是最容易透露年齡的部位之一。當脖子與下巴、嘴邊肉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形成雙下巴或嘴邊肉下垂時,許多人開始尋求改善方式。但消脂針、雙下巴抽脂與天鵝頸手術到底有何不同?又該如何選擇?本篇由雅丰竹北整形外科院長陳建鼎醫師專業解析,協助您了解不同治療方案的適應對象、療程差異與費用比較。
消脂針、雙下巴抽脂與天鵝頸手術的差異
1.消脂針(溶脂針)
消脂針透過注射去氧膽酸,破壞脂肪細胞,進入淋巴循環後再由肝臟代謝排出體外。此療程屬於非手術型,建議至少施打三次以上,每次間隔約四週,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適合對象:下巴骨架立體、輕度脂肪型雙下巴者、皮膚彈性良好者
2.傳統雙下巴抽脂
此療程可直接移除下巴與頸部交界處的淺層脂肪,但因安全性考量,難以深入處理更深層的脂肪墊,成效會因人而異。
適合對象:下巴骨架立體、脂肪型雙下巴、皮膚緊實者
3.天鵝頸手術
天鵝頸手術不僅移除淺層與深層脂肪,更會透過耳後及下巴的小切口進行深層闊頸肌縫合,重建下顎至頸部的輪廓結構,屬於結構式拉提手術。
適合對象:結構鬆弛、闊頸肌分離型雙下巴,追求長效自然輪廓者
嘴邊肉與雙下巴的關聯
陳醫師分享,除了雙下巴之外,許多患者也會伴隨嘴邊肉下垂的現象。嘴邊肉是由於臉頰脂肪或皮膚鬆弛向外下垂,特別在臉部中下段與下顎線交界處更加明顯。當嘴邊肉與下巴、頸部線條融合,容易導致輪廓模糊、臉型下垂的視覺感。而嘴邊肉與雙下巴的成因可分為三種類型,每種情況對應的治療方式皆不同。
1. 脂肪型雙下巴
常見於體重增加、產後變化或遺傳體質,脂肪堆積在下巴與脖子交界處,若皮膚緊實度足夠,可選擇消脂針或雙下巴抽脂。若想進一步改善輪廓精緻度,可考慮動力抽脂。
闊頸肌分布在頸部左右兩側,這兩片肌肉在頸部中線的密合程度因人而異,若合併闊頸肌分離,則需透過天鵝頸手術進行深層脂肪移除與闊頸肌縫合,效果更自然且持久。
2. 鬆弛型雙下巴(火雞脖)
因老化造成皮膚與肌肉鬆弛,建議選擇天鵝頸手術,並進行大範圍闊頸肌縫合,必要時搭配皮膚切除與超能電漿技術以加強收緊效果。
3. 下巴短小型雙下巴
由於下巴發育不足導致下顎線不清晰者,應考慮墊下巴手術,而是否搭配抽脂或天鵝頸手術,則應由專業醫師進行全面輪廓重塑。
告別嘴邊肉、雙下巴3療程比較表
天鵝頸手術風險與術後照護
陳醫師提醒,天鵝頸手術雖為微創手術,但仍有術後反應與潛在風險需留意:
常見反應
初期腫脹,約在三週內逐漸消退
體質敏感者可能有色素沉澱或疤痕增生
少數人出現短暫皮膚感覺異常
術後建議
術後三日內應加強冰敷,減緩腫脹
配戴加壓頭套幫助消腫與塑形
避免劇烈低頭或抬頭,避免拉扯傷口
一般而言,一週可消腫約五成,術後一個月大多可恢復自然外觀。
陳建鼎醫師建議:個人化輪廓管理才是關鍵
陳建鼎醫師表示:「抽脂對於脂肪型雙下巴非常有效,但若同時合併下顎線模糊或頸部鬆弛,應結合拉提療程,例如天鵝頸手術,才能達到自然、持久的效果。」
輪廓改善並非只是選擇治療項目,更需根據個人結構問題量身打造療程,才能達到理想外觀與長效維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