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憋尿」恐釀泌尿道感染!醫示警7、8月飆高峰 5類人注意
正值7月盛夏,除了防曬、防中暑,還得小心泌尿道感染悄悄上身!根據美國《Journal of Medicine(medtigo)》針對2004至2023年間Google Trends的搜尋趨勢分析,發現「泌尿道感染」(UTI)相關關鍵字搜尋量在每年7月都會達到高峰。而我國衛福部《醫學與健康期刊》早在2019年就指出,夏季氣溫升高與女性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明顯相關,7月風險最高,8月也緊接在後。
恩主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葉國明提醒,高溫季節因為流汗多、水分流失快,加上戶外活動頻繁、經常憋尿,導致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大幅上升。他警告:「若忽略早期症狀、未即時治療,細菌可能沿著輸尿管逆行擴散至腎臟,造成腎盂腎炎,甚至菌血症等更嚴重併發症。」
夏季常見5大泌尿道感染高風險因子
葉國明醫師提醒,以下5大因素最容易在夏天引發泌尿道感染,民眾應格外留意:
喝水不足、水分流失過多:尿量減少讓細菌易滋生,建議每日攝取2,000至3,000 c.c. 白開水,多排尿是最簡單的預防方式。
習慣性憋尿:尿液長時間滯留膀胱,為細菌提供溫床。
如廁習慣不當:女性如廁時若從後往前擦拭,易將肛門細菌帶入尿道。
性行為前後未正確清潔或未排尿:可能讓肛門及會陰部細菌進入尿道,增加感染風險。
攝護腺肥大或其他導致尿液滯留的生理問題:常見於中老年男性,因排尿不順導致細菌滋生。
性別與年齡影響感染風險 男女症狀略有不同
泌尿道感染可分為下泌尿道(如膀胱炎、尿道炎)與上泌尿道(如腎盂腎炎、腎膿瘍),其中以膀胱炎最為常見。上泌尿道感染症狀較嚴重,常伴隨發燒、寒顫與腰痛,應提高警覺。
女性因尿道僅約4公分、位置靠近肛門,感染風險較高;男性則多與攝護腺肥大或其他排尿障礙有關。65歲以上長者則因免疫力下降,即使輕微感染也可能迅速惡化,若出現高燒、血尿或腰痛應儘速就醫。
常見症狀包括頻尿、急尿、排尿灼熱疼痛、下腹悶脹、尿液混濁或異味。女性多以膀胱炎表現為主;男性若合併尿道灼熱或膿狀分泌物,則應排除性病感染如淋病或披衣菌。臨床上,醫師會進行尿液常規與細菌培養,必要時安排腎臟超音波、膀胱鏡或攝護腺評估,找出感染源頭與併發因素。
感染科提供整合診療 反覆感染要警覺 可能是腫瘤或泌尿道結核
葉國明醫師指出,若泌尿道感染反覆發作卻無細菌培養陽性結果,應考慮是否有潛在病因,如膀胱腫瘤、泌尿道結核等。感染科除了能分析抗藥性菌株、菌血症等複雜感染,也能協助分析尿液與血液培養結果,釐清是否為感染性疾病。
他強調,有些病人即便出現血尿,卻沒有疼痛或感染指標,也可能是膀胱癌的徵兆,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性行為後泌尿道感染風險上升 個案提醒注意衛生與清潔
葉國明醫師提醒,性行為前後應養成排尿、清潔的習慣,可減少細菌經由尿道進入膀胱的風險。
他舉例指出,曾有一名30多歲男性病患,屢次在性行為後出現泌尿道感染,經詳細詢問與檢查,發現與性行為模式與清潔習慣有關,調整後明顯改善,必要時亦可在醫師建議下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泌尿道感染可預防 發作頻繁應即早就醫
泌尿道感染通常可透過3至7天的口服抗生素緩解,但若出現反覆發作、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發燒、腰痛等全身症狀,應接受完整醫療評估。
葉國明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保持充足飲水、避免憋尿、注意個人衛生與性行為清潔,是防範泌尿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