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也會著涼?中醫推薦五大生活法,避免寒氣從冷氣、冰飲入侵
炎炎夏日,許多人習慣靠冷飲、冷氣降溫,卻忽略「寒氣入侵」,反倒讓身體埋下濕寒與虛弱的隱患。中醫認為,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正是強化體內正氣、排濕祛寒的最佳時機。
想要聰明消暑、不讓寒邪趁虛而入,其實只要掌握「溫涼不寒」的飲食原則、調整生活節奏,以及順應節氣調養,就能讓這個夏天過的清爽又健康。以下提供5大生活方式,幫助你調理好體質,預防夏季的不適症狀!
1.善用「溫涼不寒」的消暑食材
與其吃剉冰、冰沙,不如改喝帶有清熱作用的茶飲,例如:
薄荷菊花茶:疏風清熱,解暑提神
仙草茶、愛玉、綠豆湯(常溫或微溫):清熱解毒,利尿去濕
西瓜汁(不加冰):生津止渴,但體質虛寒者要少量飲用
決明子茶:清肝明目,適合熬夜、眼乾的人
提醒:上述飲品建議常溫或微溫飲用,避免直接冰鎮後入口。
2.避免吹冷氣太久、太強
長時間吹冷氣或從高溫處突入低溫環境,容易造成「寒邪入侵」或汗孔閉塞,出現:
肩頸僵硬、頭痛
容易疲倦、胃口差
女性甚至月經失調
生活建議:
室內溫度設定約 26-28°C
避免對著身體直吹冷氣
可搭配艾草泡腳、薑粉泡澡等中醫調理方式,幫助驅寒
3.選對時辰通風排濕、曬太陽
中午前(特別是早上7-9點)適當曬太陽,有助提升陽氣,排出體內濕氣,雨後或黃昏時分氣壓低、濕氣重,若要運動建議選擇室內或通風處。
4.飲食宜清淡,不貪涼不重口
少吃油炸、辛辣、重鹹食物,以免加重體內濕熱
三餐建議多蔬果、適量蛋白質,加一點薑絲、九層塔、紫蘇等辛香料可協助行氣化濕
例:絲瓜薑絲湯、冬瓜薏仁湯、苦瓜炒蛋
5.養成「順應節氣」的生活習慣
夏季屬火,應「心」之應,重視心神調養
可安排午休10-30分鐘,補足心神之氣
避免熬夜、焦慮,防止「火旺生煩」
中醫調理建議:
若夏季出現以下症狀,建議尋求中醫師協助:
食慾不振、腹脹腹瀉
睡不好、容易煩躁
女生月經失調、白帶變多
有痰濕體質(舌苔厚膩、容易疲倦)
透過刮痧、拔罐、藥浴、針灸等方式,可幫助身體調整陰陽平衡,提升耐暑能力。
山茶花中醫診所院長 簡心潔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