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癌後淪低收入戶「死亡風險增64%」 研究:失去早期治療優勢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台灣健保羨煞全球,民眾多以為罹患癌症帶來的財務壓力有限,但國內最新研究發現,其實不少人罹癌後所得銳減,平均每年每千人中約5人跌為低收入戶,且若於罹癌1年內便陷入困境,除死亡風險明顯上升64%,早期患者的風險升幅還高於晚期病人,顯示「早期治療」的優勢恐被「貧窮」消磨殆盡。
這篇凸顯財務風險左右癌症治療效果的研究,由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簡麗年與博士生邱逸雲共同進行。簡麗年說,團隊利用健保資料庫與癌症登記資料庫,收集2007至2018年間、逾40萬名年齡介於20至63歲的癌症患者資料,並分析罹癌後家庭所得轉為低收入戶的情形,以釐清癌症對於家庭財務會帶來多大衝擊。
經過平均6年的追蹤結果顯示,罹癌後才成為低收入戶的發生率,平均每年每千人中約有4.7人,而這樣的狀況若發生於確診後1年內,相對死亡風險會比沒有發生財務問題的病人高出64%,且早期患者的風險上升幅度甚至高於晚期。
該研究也發現遭遇財務困境的癌友,以男性、接受密集治療者等居多。對此,研究團隊認為,台灣有不少家庭以男性為主要收入者,一旦罹癌,再遭遇工作中斷,加上自費的費用支出,家庭財務便可能受到重創。
此外,不少手術、化療等癌症治療雖已納入健保,後續用於預防復發的標靶、免疫藥物卻常需自費,每月花費可達數萬、甚至數十萬元,亦恐導致部分病人無法持續治療。
研究團隊指出,癌症新藥的進展令人振奮,但癌友若因無力負擔治療而中斷療程,復發、死亡相對風險將明顯升高,形成另一種健康不平等,而健保署近年雖推動「癌症新藥基金」,目標給付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應有助降低患者財務負擔,但這也只補得了一部分缺口。
針對癌症新藥,研究團隊認為,許多國家都面臨新藥價格偏高的壓力,而且「這個洞似乎愈來愈大」,台灣健保制度再完善,也難以獨力承擔所有支出,呼籲政府持續強化跨部門合作,以制度性改革應對高成本治療,盡力協助病人不因經濟難題而折損存活空間。
此外,研究團隊建議,未來應加速台灣接軌國際醫療指引全給付,並加強使用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以活化健保財源,並發展針對癌後財務脆弱族群的支持機制,例如工作年齡患者的就業協助等,以免財務困境波及癌友的治療機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