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患者常見尿毒性搔癢 口服藥合併照光治療明顯改善
【NOW健康 楊芷晴/台南報導】台灣的慢性腎臟病(CKD)盛行率逐年攀升,目前約為11.9%,平均每8人中有1人罹患;而慢性腎臟病造成的尿毒性搔癢在皮膚科門診常見,且常常難以單純用藥物控制。
長期洗腎引發尿毒性搔癢上身 口服加巴噴丁合併光照治療明顯改善
一名75歲男性長期洗腎,因全身搔癢,使用一般止癢藥物療效不佳,因而來到皮膚科門診,理學檢查發現表皮多處線狀搔抓傷口,經診斷為尿毒性搔癢,在合併口服加巴噴丁(Gabapentin, 主要用於治療癲癇、神經與局部癲癇)和固定每周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後搔癢明顯改善,傷口也都逐漸癒合。
尿毒性搔癢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雙側對稱性的大面積搔癢,無明顯皮節分布偏好,且經常發作;其致病機轉為血中尿素氮升高、高磷血症,以及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造成皮膚搔癢。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醫師表示,雖然難以單純用藥物控制,但近期國外臨床研究發現,合併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和使用口服加巴噴丁,比單用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或單用口服加巴噴丁在尿毒性搔癢的改善程度,有達到明顯差異。
羅子焜醫師表示,加巴噴丁常用於治療神經性搔癢,可抑制神經元鈣離子流入,改善尿毒性搔癢的問題。而紫外線照光治療會影響免疫細胞,抑制朗格漢氏細胞,並調節介白素(IL)的產生,降低IL-2的產量,並誘導真皮肥大細胞凋亡,同時減少表皮神經纖維釋放神經胜肽;此外,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被認為可直接影響二價離子、抑制皮膚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並調節皮膚神經功能,進而有效改善皮膚搔癢的症狀。
紫外線照光治療有多重機轉 可治療乾癬和白斑等疾病降低發炎反應
除了尿毒性搔癢,紫外線照光治療經由不同的機轉,可治療由免疫細胞、肥大細胞、角質細胞或黑色素細胞等異常所產生的疾病:
1.透過抑制過度活躍與迅速成長的異常免疫細胞:可達到降低發炎、減緩皮膚搔癢與抑制皮膚T細胞淋巴癌等療效,可應用於治療乾癬、頑固性異位性皮膚炎、全身性結節性癢疹、玫瑰糠疹、蕈狀肉芽腫等。
2.紫外線具穩定肥大細胞的功能,進而減少組織胺的釋放:可緩解因肥大細胞過度被刺激的慢性蕁麻疹,與肥大細胞過多的肥大細胞增生症等。
3.經由刺激角質細胞增生與角質層增厚:改善特定光敏感疾病的病人對光的耐受性,如日光性蕁麻疹、多型性日光疹等。
4.黑色素細胞的活性會因照光而提高:可改善黑色素脫失的疾病,如臨床上常使用紫外線照光治療疾病之一的白斑。
羅子焜醫師表示,照光治療需規律進行,通常建議每周2至3次,持續數周至數月才能見效;照光的劑量會根據病人的膚色、皮膚厚度、疾病的嚴重度審慎評估、調整,以將可能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 癌症連續43年蟬聯10大死因榜首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