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致進食困難 醫病共享決策助家屬做最佳照護選擇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隨著全球人口逐漸老化,失智症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議題。許多失智症患者在病程發展的過程中,常會出現進食困難,導致營養不良、脫水、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的情況。而當家屬或照護者面對這樣的狀況時,該如何做出符合患者最佳利益的照護決策便成了艱難且具挑戰的課題,這時,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便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
醫病共享決策 確保患者權益並減輕家屬決策壓力
隨著失智症病情的惡化,患者可能會出現吞嚥困難、食慾降低甚至拒絕進食等問題,這些困擾不僅影響了患者的健康,也讓家屬陷入兩難。傳統上,部分醫療團隊可能會建議放置鼻胃管或進行胃造口餵食,但這類侵入性措施是否適用於所有患者仍值得深思。研究顯示,對於晚期失智症患者而言,鼻胃管餵食並未能顯著延長壽命,也無法有效改善生活品質,反而可能增加不適感與併發症的風險。因此,醫療決策不應僅是考量生理需求,更應尊重患者的生活品質與意願。
至於什麼是醫病共享決策(SDM),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高齡心智科主任朱智邦解釋,這是1種由醫療團隊、患者與家屬共同參與,根據醫學證據,以及患者的價值觀與需求,討論並決定最合適的照護計畫。這種決策方式不僅可以確保患者的權益,同時還能減低家屬在做出困難決定時所承受的壓力。當失智症患者出現進食問題時,醫療團隊應主動提供完整資訊,說明各種治療選項的利與弊。如:鼻胃管餵食、手工餵食(spoon feeding)、舒適性照護等,同時尊重患者的預立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或家屬的意見。
失智症進食困難照護 醫病共享決策釐清4大關鍵問題
朱智邦表示,針對失智症患者出現進食困難的情況,透過醫病共享決策機制,能有效協助家屬與醫療團隊共同討論並釐清以下4點問題。
1.患者的意願與生活品質:患者是否曾經表達過對於生命末期的治療偏好?是否曾經拒絕侵入性治療?
2.各種治療選項的利弊:醫療團隊應詳細解釋鼻胃管、胃造口、手工餵食等方式的優缺點,並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給予建議。
3.倫理與家庭價值觀:家庭成員對於病患照護的期望為何?是否能接受自然進食方式,或希望延長生命?
4.醫療團隊的建議:基於臨床經驗與最新醫學證據,醫療團隊可協助家屬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可能結果,並提供支持性決策建議。
為避免未來醫療抉擇困難 建議及早預立醫療決定
為避免未來面臨醫療抉擇時出現困難,或是因家屬意見不一致而應影響決策,醫療專家建議民眾應及早進行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透過預立醫療決定,個人可以提前規劃自己希望接受的醫療照護方式,確保在無法自行表達時,家屬能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針對失智症患者的進食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高齡心智科設有記憶整合門診,可提供專業的醫療諮詢與照護建議,幫助家屬在照顧患者時做出最合適的決策。若您或您的家人正在面臨類似的狀況,可洽松德失智共照中心(02-2726-3141轉1238)進一步諮詢。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再生醫療雙法明年上路 TPMS首度引進FACT國際認證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