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郁失智5年!2招「判斷早期跡象」最佳照顧技巧曝
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罹患失智症消息傳出震驚各界!其妻整型外科林靜芸醫師書寫分享心路歷程,提到一度懷疑他真的是失智嗎?腦科學專家指出,簡易心智量表中有2道問題,對判斷失智與否相當有幫助,如果無法答出,就該就醫進一步評估。
簡易心智量表MMSE最常用參考工具
曾擔任3所醫學中心院長及衛生署長的心臟外科權威醫師林芳郁,在退休後罹患失智症,引發各界關心。許多民眾詢問,有什麼測驗可以及早偵測失智的跡象,不用等到明顯退化才診斷嗎?從事失智照顧與長照20多年的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醫學組組長、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心理測驗如簡易心智量表(MMSE)和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能作為參考工具,但真正要診斷失智,還是得由醫師評估。
沈政男說明,現在最常用的失智心理測驗是MMSE,測驗定向感、計算能力、記憶力與操作能力等,滿分30分,中學以上學歷者24分以下就算異常,其中有2道題目,可以判斷失智非常有幫助。
定向與記憶測驗可早期察覺異狀
一是定向感,星期幾、幾月幾日、節日、季節與年,尤其是前2項。如果擔心長輩失智,就每天問:「媽媽(爸爸),今天禮拜幾?幾月幾日?」如果好幾次都答不出來,就要帶去門診評估。
「三種東西測驗」穿插算術題測短期記憶
二是「三種東西測驗」。告訴長者「我講三樣東西,你記起來,我等一下再問你,火車、月亮、冰箱(一秒鐘講一個)」,然後馬上請長者覆誦,確定有聽進去,稍後再請他全部講一遍。
改善14項因素可降低45%的失智風險
預防失智症,根據2024年國際失智症協會列出14項與失智有關的危險因子,若能改善這些問題,可降低45%的失智風險。
包括:
- 糖尿病
- 低密度膽固醇
- 高血壓
- 抽菸
- 肥胖
- 空氣污染
- 腦傷
- 憂鬱
- 身體活動太少
- 酗酒
- 教育程度低與認知活動少
- 重聽
- 視力障礙
- 社交接觸少
小小「說謊與造假」避免與失智者起衝突
沈政男強調,預防與改善失智症都應從生活做起,而不是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才處理。而對於已確診的失智症患者,則照顧比藥物治療更為重要。他分享一個有效方法是「造假與說謊」,只要能夠讓失智長者開心,透過善意的謊言和情境引導,都是好的照顧方法。
例如長者表示想回家時,可告訴他「好,先去洗澡,洗完再帶你去。」如果長者平常不願意洗澡,正好一石二鳥;想找媽媽,就安撫他:「好好好,但是天色已晚,沒有車班了,先去睡覺,明天再帶你去找媽媽。」運用一點技巧滿足長者扭曲的需求,並安撫情緒,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沈政男說,失智症雖然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部退化過程,許多失智患者和照顧者都面臨極大挑戰,生活困難重重,如果懂得照顧技巧,患者與照顧者都會開心些,照顧和生活品質也會較佳。
◎ 圖片來源/翻攝自林靜芸臉書
◎ 資料來源/沈政男醫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