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校園權勢霸凌而不自知?心理師授4點判斷 身邊親友可以「這樣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台師大日前爆發「抽血換學分」爭議,該校女足隊員控訴教練以扣學分威脅選手配合研究抽血、受試費用上繳球隊等,事件震驚全台。台師大亦透過聲明證實,女足隊員長期遭遇言語威脅與心理壓力,目前全案正在調查中。
在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下,學生可能面臨來自老師、學校高層等的霸凌卻難以察覺、容易陷入自我懷疑,最後選擇默默承受傷害。張宇傑諮商心理師表示,當吃、睡、人際關係和課業表現出現變化,就要提高警覺,也可向身邊親友求助,要記住自己不是一個人。
壓力讓身心皆受傷 4面向有異常要留意
張宇傑心理師表示,壓迫者常用言語施壓,像是威脅「不配合就不給你學分」,或是提出的要求超出學生應盡的義務,卻包裝成「因為你是校隊」、「學生本來就該這樣」。受害者可能擔心拒絕後被針對或被視為異類,「當有這種勉強、『不得不去做』的感覺,其實就是正在被壓迫的徵兆。」
人面臨壓力時,身體會率先發出抗議。張宇傑心理師說明,首先吃、睡會出現異常,也就是「跟平時不太一樣」,例如吃不下或暴飲暴食、失眠或睡太多等。同時受害者的情緒波動也會變得明顯,容易憤怒、走心,可能把情緒轉嫁給身邊人,進而影響人際關係。
此外,壓力可能也會影響課業表現,「但不一定是變差,也有人覺得面對霸凌太痛苦了,選擇躲到學業中認真唸書,成績反而進步。」他也建議,學生可以比對現在和一個月、三個月前的自己,在以上4個面向是否有所變化,辨識自己是否正處在壓力的環境。
長期遭壓迫容易陷自我懷疑 用4招應對霸凌
當發現自己可能遭受權勢霸凌,張宇傑心理師提醒,學生要堅信「這不是自己的錯」。長期的壓迫容易讓學生質疑自己,覺得學長姐都做得到,自己是不是「太脆弱」,但任何孩子都不應承受來自老師或教練的壓力和控制。他也列出了調適情緒和應對霸凌的4個方法:
- 對照過去經驗:如果感到任何的委屈、不安,可以思考國小、國高中時期的老師或教練是否也有類似要求,試著比對過去和現在的經驗,以此相信目前的狀況是值得被看見的。
- 向可信任的第三方傾訴:例如他系同學、家長或學校的心輔師,而非壓迫者或同樣遭壓迫的同學。與不同領域或輩分的局外人交流,有助於學生看清不合理之處。
- 蒐集證據:當發現情況「怪怪的」,可以開始記錄、保留所有對話紀錄,包括聊天截圖、錄音等,不需立即公布,但可作為未來申訴或調查的重要證據。
- 尋求專業協助:當明確感到受傷、自責或不舒服時,建議可以使用心理衛生資源。心理師可提供照護、陪伴和創傷修復,精神科醫師則可協助處理身心方面的症狀。
向人傾訴時,受害學生可能會覺得「講一次痛一次」,張宇傑心理師指出,創傷經驗有如手臂上有個爛掉的傷口,訴說自己的過去就像切開傷口消毒上藥,確實會感到疼痛、不舒服,但這也是傷口正在痊癒的過程。除了以上4步驟外,還要謹記一個重要原則:「不要讓自己獨自承受,社會可以形成一個安全網,一起接住很辛苦的自己。」
壓迫者也有好的一面 懷疑他霸凌是對的嗎?心理師解答
老師、教練在學生心中不一定完全是壞人,可能也曾經對自己有恩,讓學生心情複雜。張宇傑心理師建議可以拿一張紙,一邊寫下老師或教練的「好」,一邊寫下他的「不好」,接著分別折起其中一邊、只看另一邊,看看自己會不會過度同理對方,或是只在意對方的不好。
第三步最為關鍵,學生可以想想自己是否因對方的好,而「勉強」自己不去談對方的不好。「人對每一個人都可以同時存在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情緒。不要因為看到他的不好就全盤否定,也不要只看到好的地方,就刻意忽視他所造成的壓迫。應該將紙張攤平,看『一個完整的人』所展現的各種面向。」
身邊親友該怎麼做?先傾聽、不質疑、再提供協助
當得知受害學生的遭遇,家長或身邊的親友可能也不知所措。張宇傑心理師建議可採取以下3步驟,給予支持和陪伴:
- 多傾聽,不急著解釋:重要的不是「嘴巴」,而是「耳朵」,學生在訴說時,應提供穩定的情緒支持,例如說「真的讓人很難過」、「很不容易」,或感謝對方選擇信任自己,避免說「你要放下」、「想正面一點」等無益的空話。
- 當下不質疑、不提供建議:絕對不應質疑學生的任何想法、情緒和感覺,例如問「你當初為什麼不拒絕?」要記得學生在壓迫下其實沒有太多選擇空間,這些話只會讓他們更受傷;也不要急著給出建議,像是應該退學、轉校、報警等。
- 在對方主動詢問後提供協助:當孩子抒發完情緒,主動詢問「我該怎麼辦」時,可以幫助他們整理思緒和事情經過,一起了解校內的輔導或申訴管道;若情形嚴重,經學生同意後可陪伴他們報警。提供建議時,應以「這是我的想法,你可以聽聽看」的說法,邀請孩子共同進行決策,保持關係的平等,避免讓他們再次感受到壓迫。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