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內3度拒做大腸鏡 男怕痛遺憾拖出腸癌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老是有消化問題,切勿因畏懼疼痛而不做大腸鏡,以免釀成遺憾。腸肝膽科醫師陳威佑在臉書分享個案經驗,指一名患者反覆就醫,卻擔心大腸鏡會痛,前後拒絕3次,後來到醫院檢查已是大腸癌;他指出,大腸鏡導致腸穿孔的機率僅千分之三,民眾不必過度憂心。
陳威佑在臉書粉專「大腸直腸外科 陳威佑醫師 」寫道,一名患者在1年內就診3次,每次都建議他做大腸鏡,他都因怕痛而拒絕,雖建議舒眠大腸鏡,他仍認為人都睡著了,萬一操作不慎、弄破腸子,他會無法反應,於是一拖再拖,結果再去醫院檢查,診斷已是大腸癌。
對於大腸鏡風險,陳威佑寫道,許多人對於大腸鏡有類似擔憂,不只怕痛,也怕腸穿孔,確實若腸壁結構較脆弱,或電燒切除大型息肉時發生較深層熱能傳導,都可能導致穿孔,但這樣的風險極低,統計約千分之三。
陳威佑也提到,若檢查後腹痛劇烈且持續不退,應提高警覺,因腸道內有大量細菌及糞便,一旦穿孔,恐進入腹腔,引發腹膜炎,所幸現在的內視鏡技術已相當進步,這類併發症發生率極低。
為減少民眾不適與恐懼,醫師會採取以下多項安全措施:
●視覺導航輔助操作:內視鏡配有精密攝影和導引系統,協助醫師通過腸道彎曲處,降低腸壁受壓風險。
●AI偵測及低熱切除:新型內視鏡多搭載AI影像技術,能即時辨識微小息肉,搭配低熱模式切除息肉,可減少對腸壁的熱傷害。
●CO₂充氣取代空氣:傳統充氣易造成術後腹脹,新技術改用二氧化碳,能被腸壁迅速吸收並由呼吸排出,患者恢復快。
此外,檢查過程會注入適量氣體撐開腸道,以便觀察是否有病灶,故檢查後短暫腹脹、頻繁排氣是常見反應,建議多走動、按摩腹部,並在術後3天內避免豆類及乳製品,通常2小時至1天內可緩解。
陳威佑提醒,年滿40歲即使沒有症狀,最好還是安排大腸鏡檢查,千萬別讓不必要的害怕,延誤了病情。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