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無法握拳、虎口隱隱作痛?媽媽手症狀、診斷與4大治療一次看懂
多數人聽到「媽媽手」,直覺聯想到產後媽媽長時間抱小孩、哄睡時造成手部負擔。然而,這種被稱為「狄奎凡氏肌腱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的慢性肌腱發炎,其實不限於新手父母,任何經常使用拇指出力、重複操作特定動作者,都是潛在的高風險族群。
你是否曾經虎口痛,甚至連簡單握拳都感到困難?這類徵兆,可能正是媽媽手的前兆。
不只是媽媽會得: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雖然「媽媽手」這個名稱讓人以為只有女性產後容易發生,但從臨床觀察來看,患者年齡與性別的分布更為廣泛。根據研究,這是最常見的手腕肌腱慢性發炎,特別好發於慣用手。
容易出現「大拇指下方肌肉痛」的高危險群,包括:
長時間需要握拍的運動愛好者,如網球、高爾夫球選手。
廚房料理時反覆切菜、剁肉者。
維修工、攝影師等需用大拇指長時間支撐工具的工作者。
長時間滑手機、拇指過度使用的現代上班族。
這些活動都會讓大拇指及周邊肌腱持續負擔,進而引發發炎,產生疼痛不適。
兩個動作快速檢測是否為媽媽手
出現手腕痠痛時,該如何分辨是否為媽媽手?可透過下列兩個簡單測試:
1. 壓痛測試
用另一隻手的指腹,按壓大拇指延伸至手腕靠近虎口的位置,也就是靠近手肘方向的腕骨隆起處。如果出現明顯壓痛,可能就是肌腱發炎所致。
2. 拇指拉伸測試(Finkelstein Test)
將大拇指包入掌心,然後握拳,接著緩慢將手腕往小指方向彎曲。若出現強烈疼痛或拉扯感,代表與拇指相關的肌腱已受到刺激,可能與媽媽手有關。
這兩項測試雖簡單,但不能完全取代專業診斷。若症狀持續或擴散,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媽媽手疼痛轉移?恐影響更多部位
部分患者會發現,原本僅在大拇指與虎口周圍的疼痛,漸漸擴散至手腕、前臂,甚至影響整個手的活動力,出現「手無法握拳」的情況。
這是因為當特定肌腱(如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持續發炎,可能誘發周邊肌群的過度代償與緊繃,引發「轉移性疼痛」。此時,單純處理局部症狀已無法改善整體不適。
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多建議透過超音波檢查,觀察發炎範圍、是否合併肌腱變性或周圍組織增厚,以提供更精準的治療建議。
居家可做的3大緩解原則
除了接受醫師專業評估與治療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若能遵守以下三項原則,也有助於緩解症狀並避免惡化:
1. 手腕伸直
從事家務、打字、使用手機時,應避免手腕長時間過度彎曲。保持手腕打直,可減少對發炎肌腱的摩擦刺激。
2. 配戴護具休息大拇指
選擇可固定拇指與手腕的護具,尤其在睡眠或長時間使用手部時,有助於減少肌腱負擔,促進修復。
3. 放鬆前臂肌肉
透過按摩、熱敷或伸展運動,放鬆與大拇指動作相關的前臂肌群,可減緩牽引性疼痛與繃緊感。
媽媽手治療常見選擇,多久會好?
若已出現持續性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儘早尋求醫療協助。目前常見的媽媽手治療選項包括:
1. 物理治療
電療、熱敷、超音波、肌貼固定等方式,協助減緩發炎與疼痛,同時由治療師進行手部肌肉與軟組織鬆動治療。大多數人1~3個月內可見改善。
2. 復健運動訓練
包含伸展與強化肌肉的訓練,例如外展大拇指、提高手腕穩定度的練習,有助於重建手部功能與預防復發。
3. 超音波導引注射
針對中重度患者,醫師可使用超音波定位注射類固醇、PRP或高濃度葡萄糖等療法。
類固醇:主要作用為抗發炎,單次注射約可減輕8成以上症狀。
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促進肌腱修復,建議每月1次,約3~4次為一療程。
高濃度葡萄糖:俗稱增生療法,刺激修復反應,需6~8次。
4. 體外震波治療
透過震波刺激深層組織,促進血流與再生,有助改善疼痛與組織修復。建議療程約3~5次,每週1次。
誰不適合震波治療?
雖然體外震波是近年來的非侵入性新療法,但並非人人適用。若您符合以下條件,應避免此療法:
治療部位有開放性傷口或急性感染者
骨髓炎、惡性腫瘤患者
孕婦、14歲以下兒童
服用抗凝血劑或有出血性疾病者
肺組織位於震波焦點範圍內者
接受治療前,建議先由專業醫師進行完整評估。
疼痛別輕忽,掌握關鍵才能避免惡化
媽媽手雖然不是緊急疾病,但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演變成慢性疼痛或手部功能障礙。若您長期有虎口痛、大拇指下方肌肉痛,甚至出現手無法握拳的狀況,建議儘早尋求專業協助。透過正確的治療選擇與日常保養,媽媽手是可以控制並逐步改善的。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