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族群壓力大卻陷求助困境 諮商心理師揭「高功能憂鬱」讓人崩潰
今年7月初新竹接連發生某大學學生與電子大廠員工的輕生事件,引發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議題的高度關注。對此,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今指出,這些憾事不僅反映出台灣青年與青壯年世代所承受的龐大心理壓力,也凸顯了「高知識、高功能」的菁英族群在心理健康上,所面臨更深層的求助困境與文化結構限制。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諮商心理師張祐瑄說,菁英族群無論在學業或職場,往往處於高度競爭與自我要求的環境,長期下來容易累積大量心理壓力。而在台灣文化脈絡中,自律、抗壓性高經常被視為成功的表徵,卻也讓人難以坦然表達情緒或面對低潮,成為求助的一大阻礙。
部分高知識、高功能的菁英族群,甚至可能發展所謂的「高功能憂鬱(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狀況。此一狀態雖非正式診斷名稱,卻描述了一群在外表與功能上看似一切正常、甚至表現優異的人,其實內在長期承受憂鬱、低落、空虛或麻木等情緒困擾,這種狀態不易被親朋好友所察覺,經常導致這些人錯失了及早求助與被協助的機會。
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諮商心理師蔡惟寧表示,造成此種情況的深層原因,往往來自個人心理與社會文化的交互影響。人們如何看待自身狀況、對於求助的看法,可能認為求助是弱者、失敗的表現,要堅強不能輕易表達情緒和需求。
一般民眾則對高知識階層的想像,認為他們聰明、能力好,可以處理任何情況。對於心理諮商的汙名化,覺得接受心理諮商就是有問題的想法。
另,社會傳統觀念對於男性的刻板印象,也會造成高社經地位的男性更不易向外求助,致使不輕彈的男兒「淚」變成男兒「累」。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人們讀好學校、有好工作,看起來光鮮亮麗,心理卻承受過多的壓力,無處訴說,難以啟齒。
胡延薇提醒,每個人都需要適當的抒發情緒、放鬆,當壓力累積太多,就像身體發燒、咳嗽一樣,心理也會感冒,心理諮商就是適時給予維他命、休息的空間,幫助民眾恢復心理健康。若民眾有需求可參考衛福部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年滿15歲至45歲的民眾3次免費心理諮商,或各縣市的衛生局亦有提供相關的服務,有需求都可以主動尋求協助。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