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驚見「肺部毛玻璃」淚奔求診 醫:觀察與手術時機才是關鍵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日前分享個案,指稱有一名45歲女子因為健檢報告上出現「肺部毛玻璃樣病變」幾個字,女子擔心自己罹患肺癌。十分擔憂的她,基本上是哭著跟廖繼鼎醫師說述自己的狀況。
廖繼鼎醫師在FB發文表示,這種情況並不罕見,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在健檢中普及,越來越多人在報告中看見「毛玻璃(GGO)」或「小結節(SPN)」,而心中充滿恐懼。
但根據廖繼鼎醫師的經驗,許多「毛玻璃」病灶屬於非常早期,甚至還算不上癌症,但也有人因此驚慌失措,夜不能寐,甚至在未經充分評估的情況下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也因為如此,廖繼鼎醫師告訴這位女子的第一句話是「現在,不是急著治療,而是要學會選擇。」
廖繼鼎醫師解釋,毛玻璃病灶就像一片「透明的雲」出現在肺部,可能只是發炎,也可能是極早期的腺癌。真正影響其危險程度的關鍵,不在於名稱,而是要看它是否有「實心部分」(solid component)、是否在持續變大,以及患者的年齡、抽菸史與家族病史。
廖繼鼎醫師強調,關鍵不在於立刻切除與否,而是做出正確的決策。有些結節可以選擇「觀察」,例如一年追蹤一次電腦斷層;而有些則需要「積極處理」,早期手術切除有機會挽救生命。錯誤的選擇,不在於沒有治療,而是在於治療時機過早或過晚。
廖繼鼎醫師提醒,「毛玻璃」並不等於「末期癌症」,不能因為檢查結果出現結節就立刻開刀,而應該與醫師詳細討論病灶特徵,評估是適合觀察還是立即介入。癌症並非絕症,但錯誤的選擇才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廖繼鼎醫師也提醒,對於在健檢報告中看見「GGO」或「SPN」的人,第一步不是陷入恐慌,而是先深呼吸,接著找到願意與患者「共同討論並決策」的醫師,才能在面對病灶時,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