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引發「選舉壓力症候群」 醫提6招自救:避免非黑即白思維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大罷免將於7月26日投票,國內政治氛圍緊繃。醫師說,一項關於美國大選的研究顯示,「非黑即白」的政治思維,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認知扭曲」類似,且常在社群媒體愈演愈烈,提醒民眾若被政治議題搞到快發怒,趕緊「停一下」,不急著下結論,以免煩躁過頭,波及精神健康。
美國共和黨、民主黨競爭激烈,與我國民進黨、國民黨的角力不遑多讓,而美國一項針對總統大選所進行的最新研究,相關發現也可作為台灣借鏡。該研究聚焦一群在推特討論2016、2020年總統大選的用戶,對比其貼文和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患常有的語言特徵與思維模式,以觀察政治兩極化對民眾的影響;研究團隊指出,類似思維會導致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均抱持誇張、絕對、非黑即白的看法。
研究團隊收集大量資料,包括2016年近160萬名用戶,發出3700萬則以上的推文,2020年則有超過300萬名用戶,發出逾4700萬則推文;分析結果顯示,類似精神疾患的語彙在2次大選明顯增加,也凸顯在政治兩極化現象中,與認知扭曲相似的思維模式相當常見,在社群媒體的成長趨勢尤為顯著。
對此發現,精神科開業醫師楊聰財說,台灣選舉經常出現類似美國的嚴重對立,再加上「同溫層效應」,網友在社群媒體更容易接觸到與自己觀點相符的資訊,進而強化自身立場,導致對不同意見的接受度愈來愈低。
楊聰財表示,政治看法的對立可能產生情緒問題,醫界甚至有非正式名稱,即「選舉壓力症候群」,常見症狀如焦慮與易怒、情緒低落與失落感、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等生理不適、人際關係困難、面對大量資訊不知所措等。
民眾若想擺脫政治議題帶來的不悅與煩惱,楊聰財提出以下建議:
●練習辨識「非黑即白」的思考。若察覺自己在談論政治時,往往「不是對就是錯」,要提醒自己,現實有許多灰色地帶,應去理解不同觀點背後的邏輯。
●質疑「絕對化」的言論。對於聽來非常絕對,或將某個群體完全負面化的說法,應保持懷疑,問問自己是否有足夠證據這樣說。
●尋求多元資訊來源。廣泛閱讀不同觀點的報導及分析,有助全面理解議題。
●暫停並反思。被某些言論激怒時,應暫停一下,不要急著回應或下結論,並問自己:「我是否正在將他人觀點妖魔化?」
●專注於可控事物。政治議題常讓人感到無力,建議將注意力轉移到可實際產生影響的領域,或適時遠離政治討論。
●與立場不同的人理性對話。目標不是說服、而是理解對方,但交流若變得困難或有敵意,應及時喊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