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恐是肝膽發出求救警訊!5症狀別大意 醫師揭3成因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每年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而當肝臟發炎厲害的時候,即會出現黃疸表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王璞表示,黃疸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症狀,而非單一疾病。當皮膚、眼白、甚至尿液出現明顯發黃時,這不僅僅是皮膚顏色的改變,更可能是身體健康亮起紅燈。
肝臟代謝異常或膽紅素排除不順 黃疸可分為3成因
黃疸通常是因體內膽紅素過多而引起的。膽紅素是紅血球分解後產生的一種黃色色素,正常情況下會經由肝臟代謝後排出體外。當肝臟代謝系統出現異常,或膽紅素排出不順暢時,就會導致血中膽紅素累積,引發黃疸。王璞進一步指出,黃疸依照其發生的位置與機轉可分為3大類:
1.溶血性黃疸(肝前性)
▸原因:紅血球大量破壞,產生過多膽紅素,超過肝臟處理能力。
▸常見疾病:地中海型貧血、新生兒黃疸、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2.肝細胞性黃疸(肝性)
▸原因:肝細胞受損,無法有效代謝與排出膽紅素。
▸常見疾病:肝炎(B型、C型)、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炎。
3.阻塞性黃疸(肝後性)
▸原因:膽汁排出通道受阻,膽紅素無法排出,反而倒流至血液。
▸常見疾病:膽結石、膽管癌、胰臟癌、膽道狹窄。
黃疸初期恐不易察覺 5症狀出現應提高警覺
黃疸初期可能不易察覺,若出現以下5項症狀,應提高警覺:
1.眼白泛黃:通常比皮膚變黃更早出現。
2.皮膚變黃:從臉部、軀幹、四肢逐漸明顯。
3.尿色深如紅茶:可能是膽紅素經尿液排出所致。
4.糞便顏色變淡:膽汁無法排入腸道所造成。
5.皮膚癢:特別是阻塞性黃疸,膽鹽累積刺激神經末梢。
當出現黃疸症狀時,醫師會進行以下檢查:
▸血液檢查:總膽紅素、直接與間接膽紅素、肝功能、膽鹼酯酶、凝血功能等。
▸影像檢查: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以了解是否有膽道阻塞或腫瘤。
▸病毒檢測:如B型或C型肝炎病毒。
▸特殊檢查:必要時做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或肝臟穿刺切片。
黃疸迅速惡化或合併高燒等5種警訊 必須即刻就醫
王璞也特別強調,若出現以下任一情形,請即刻就醫:
1.黃疸迅速惡化或合併高燒。
2.意識改變或嗜睡。
3.持續腹痛、體重急遽下降。
4.黑便或吐血(可能與肝硬化有關)。
5.癌症家族史或近期檢查異常。
另外,王璞也特別提到幾種黃疸常見的迷思:
▸迷思1:黃疸就是肝炎?
A:不一定。雖然肝炎是常見原因之一,但膽管結石或腫瘤也可能導致黃疸。
▸迷思2:黃疸只出現在大人?
A:錯。常見生理性黃疸,但若持續或指數過高也需警覺病理性原因。 王璞強調,黃疸雖是表象,但背後可能藏著重大健康警訊。日常應落實健康生活習慣,包括避免酗酒與不當藥物使用、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肝功能與B型、C型肝炎篩檢)、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以防病毒感染,並注意均衡飲食、控制體重,預防脂肪肝等,都是保肝護膽的重要方法。早期發現、正確診斷與及時治療,是防止病情惡化關鍵。若您或家人有黃疸徵兆,請儘早就醫,由專科醫師協助釐清原因與對症治療。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 癌症連續43年蟬聯10大死因榜首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