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放心臟支架嗎?心導管手術時間、流程、風險與健保給付詳解
當醫師建議接受心導管檢查或支架手術時,多數患者與家屬內心都會湧現一連串疑問與擔憂:「這是大手術嗎?有風險嗎?我一定要裝心臟支架嗎?」特別是心肌梗塞或狹心症病患,若不了解治療方式,容易因焦慮延誤治療時機。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心導管手術的檢查與治療流程、心臟支架的作用與適應症、手術風險與健保給付,讓您用最安心、清楚的方式迎向治療。
什麼是心導管?檢查與治療一次搞懂
心導管手術全名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嚴格上來說不算是手術,是一種經由血管送入導管,進行心臟影像評估與即時處置的微創技術。
操作方式通常是從手腕、手臂、鼠蹊部等處穿刺,透過穿刺打針的方式,導入細長柔軟的導管,再透過X光或顯影劑觀察冠狀動脈血流情況。
心導管的主要用途:
診斷功能: 透過冠狀動脈攝影,確認血管是否狹窄、阻塞,並評估心臟壓力與功能。
治療功能: 當發現血管狹窄達一定程度,便可立即進行氣球擴張或支架放置,迅速恢復血流。
心導管手術怎麼做?4階段流程解析
術前準備與檢查: 醫師會進行詳細評估,包括抽血、心電圖、X光等,並指示患者術前禁食與局部剃毛。
導管置入與攝影: 局部麻醉後,從選定部位插入導管進入血管,導向心臟血管並注射顯影劑拍攝影像。若病患無法合作,則會在檢查前及檢查中給予鎮靜劑或麻醉藥劑,防止亂動而影響檢查甚至造成傷害。
即時診斷與處理: 若影像顯示血管狹窄超過 50~70%,則視病灶位置與嚴重程度,考慮執行氣球擴張或支架手術。
術後觀察與護理: 完成後需臥床觀察6小時以上,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出血或血腫,並遵循醫囑服用藥物和定期回診。
心導管手術與心臟支架的關係與差異
雖然許多人將「心導管手術」與「放置心臟支架」視為同一件事,但實際上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簡單來說,「心導管」是進入心臟血管的診斷與治療通道,而「支架」是其中可能執行的治療之一。 並非做了心導管檢查就一定需要放支架,一切都需依照個人血管狀況與醫師建議處理。
心導管手術風險高嗎?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現今心導管技術相當成熟,風險相對低,尤其是非急症檢查時。
非治療性檢查: 死亡風險約千分之一
治療性導管(如支架手術): 死亡風險約千分之二
其他併發症(1%內): 包含出血、血管破裂、腎功能惡化、心律不整、中風等
心導管手術常見問題 Q&A
Q1:心導管手術需要住院嗎?住院時間多久?
A: 一般進行診斷性心導管檢查的患者,通常住院約 3 天即可完成;若同時進行治療性操作,如氣球擴張或支架置放術,則可能需延長至 4 天,部分患者也可能短暫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實際住院天數會依病情與術後恢復情況而異。
Q2:心導管支架手術時間多久?
A: 單純的心導管檢查時間約為 30 分鐘至 1 小時;若需進行冠狀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則手術時間可能延長至 1~2 小時以上,具體時間視血管病變程度與病灶位置而定。
Q3:心導管手術風險高嗎?
A:現今心導管技術相當成熟,風險相對低,尤其是非急症檢查時。
非治療性檢查: 死亡風險約千分之一
治療性導管(如支架手術): 死亡風險約千分之二
其他併發症(1%內): 包含出血、血管破裂、腎功能惡化、心律不整、中風等
Q4:心導管健保有給付嗎?自費項目有哪些?
A: 健保給付範圍包括導管檢查、氣球擴張術與部分支架耗材。病患僅需負擔部分自費支出,如:
額外選擇藥物塗層支架(特材差額)
自費高階耗材或藥品
一般住院自付額、掛號與照護費用
建議術前向醫院主治醫師或病房護理師確認各項費用明細,以便提早規劃。
Q5:接受手術後,需要長期服藥嗎?
A:支架手術後,大多數患者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Aspirin與Plavix),以防止支架內血栓形成。具體用藥時間依醫師建議調整,一般為 6–12 個月,部分高風險族群可能需更久。
Q6:做完手術後還能運動嗎?
A:只要病情穩定並依照醫囑控制,患者多可逐步恢復日常活動與運動,甚至可配合心臟復健計畫改善體能與心血管功能。
了解手術細節,降低焦慮風險,提升康復信心
心導管與心臟支架手術雖聽來嚴肅,但在現今醫療體系與技術進步下,多數屬於安全、低風險的常規治療。及早發現問題並接受妥善治療,是預防心肌梗塞、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