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與職安署攜手 首辦心理韌性研討會
近年,職場不法侵害事件頻傳,從就業歧視、不法侵害到職場霸凌,造成勞工心理的壓力和創傷。7月24日,花蓮慈濟醫院與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聯合舉辦「從職場不法侵害談心理韌性與復原力」研討會,期望在事件尚未發生前,就先強化工作者面對工作壓力的心理韌性與復原力。
這次研討會是首度由醫療院所發起。花蓮慈院在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北區安全衛生中心支持下聯合舉辦,吸引超過140位來自全臺各地的醫療人員與企業人資人員、職安專家與會,座無虛席,甚至有學員遠從桃園前來。
職安署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主任曹常成表示,職場霸凌等不法侵害事件對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創傷不容忽視,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悲劇發生。雖然政府採「零容忍」態度,但現實中仍須面對這類事件的存在,並積極尋求解方,有別過去傾向忍耐的職場文化,更重視心理層面與自我修復能力的提升,期待藉由專業心理師協助勞工學習轉念、強化心理韌性與復原力,讓職場更加安全友善。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也指出,面對職場壓力與衝突,唯有具備心理韌性與復原能力,才能穩定身心、持續投入工作,這次的研討會主要是透過心理師的引導與經驗交流,希望能促使與會者學習如何強化內在、合和互協,打造更穩定與健康的職場環境。
上午課程,由銘心身心診所張瓊文心理師以「壓力放一放,身體說說話」為目標,以及心理劇體驗,引導學員透過肢體、感官與職場常見場景,重新連結情緒與身體感受;下午的「情緒覺察與調適」課程,由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劉宛瑜心理師帶領學員練習如何釐清壓力來源與擬定應對策略。
「學妹你這樣寫護理紀錄怎麼會過?這樣造成後面人的困擾欸!」情境劇上扮演資深護理師以高壓指責新進護理同仁,心理師則是在一旁呈現情緒感受或內在聲音。張瓊文心理師指出,情境演練課程,主要是帶領學員學習如何陪伴受傷的心靈,強調即使非受害者,也能在職場中扮演支持與修復的角色;同時設計身心療癒練習,協助學員喚回自我復原的能力,強化心理韌性與情緒調適。她也提到,新世代重視信任與參與感,組織若能理解世代間文化差異,將有助於減少職場衝突,營造更友善的工作氛圍。
此外,勞動部職安署也從實務經驗分享勞檢觀點,提升與會者對職場不法侵害的識別與應對力;最後的「共感對話」由花蓮慈院職業醫學科劉鴻文教授、職業安全衛生室主任劉曉諭、兩位心理師與職安署團隊分工合作,透過問答與分組討論,點亮學員的內在心理韌性與支持力量。
排除萬難也要報名參加研討會的花蓮慈院中醫教育中心主任龔彥綸分享,面對育兒、工作與照顧病人的多重壓力下,心理韌性是現代人非常重要的能力,他從課程中學習到身體掃描、呼吸引導與聲音共振等放鬆技巧,明顯感受到氣血運行更順暢,身心都得到舒緩,他也發現這技巧與中醫經絡穴位及任督二脈概念密切相關,或許未來也可作為輔助病人調養身心的方法。
海軍蘇澳後勤支援指揮部職安護理師簡雅箏分享,軍職人員面臨來自家庭、工作與環境等多重壓力,情緒往往難以表達出來,透過課程中的正念呼吸與壓力釋放練習,不僅能幫助自我覺察,也有助於釐清壓力來源、釋放情緒。
統籌推動這次研討會的劉鴻文教授、劉曉諭主任表示,全天課程兼具理論與實作,以培訓心理韌性為核心,並非因應事件而開設,這正是團隊要帶給同仁的安心與支持,未來若有更多的需求,也不排除擴大舉辦相關活動,持續推動心理安全職場文化。
撰文/江家瑜;攝影/劉明繐、江家瑜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