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台灣7成中年人高血壓!低鈉鹽能控血壓、不傷腎?營養師破解8大迷思:減鈉不能只少鹽,還要吃對鹽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06月23日09:34 • 發布於 06月23日09:34

作者 : 好食課編輯群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好食課提供

市售食鹽種類繁多,從精鹽、岩鹽到低鈉鹽、碘鹽、氟鹽等機能性鹽。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因為使用「低鈉鹽」有助於降低血壓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1),讓「低鈉鹽」、「減鈉鹽」成為消費者購買的熱門鹽品。但是,坊間仍有不少低鈉鹽的迷思與誤解,在這篇專欄中,營養師將一次破解8大常見低鈉鹽迷思,帶你正確吃鹽、聰明減鈉!

問題一⟫鈉超標都是攝取食鹽害的嗎?

錯!食鹽僅佔鈉攝取的26%,其他調味料與加工品亦是重點!

現代人鈉攝取超標最高達1.8倍

現代人外食頻率高,民眾接觸加工食品的數量也日漸增加,導致鈉攝取嚴重超標!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不宜超過2300毫克,但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扣除75歲以上女性外,7歲以上國人鈉平均攝取量都已遠遠超標,最高甚至達到1.8倍4,152毫克!代表不只是高血壓患者,所有人都應該更注意鈉的攝取量!

食鹽僅佔鈉來源26.1至38.0%,食鹽並非減鈉唯一重點

資料顯示,19-64歲族群的食鹽攝取,僅佔鈉來源的26.1%(924毫克),在65歲以上族群則佔了38.0%(1,111毫克),而其他鈉來源還包括醬油(佔15.9%、14.5%)、其他調味料(佔11.3%、7.6%)、麵粉製品(佔7.4%、7.0%)、豬肉製品(佔5.1%)、醃漬蔬菜(佔5.1%)。

這些數據顯示,食鹽雖是所有鈉來源的第一名,但其他調味料和加工品加總起來遠高於食鹽的鈉量;再加上鹹味是主掌適口性的關鍵,單純減鹽的減鈉方式會使味道過於清淡而讓消費者不想要減鈉;因此營養師建議減鈉不能只是減鹽,而是需要全盤性的調整。

問題二⟫只有高血壓者才需要選低鈉鹽?

錯!在高血壓前期就使用低鈉鹽幫助預防亦是重點!

台灣不只高血壓盛行,高血壓前期者更多!

在台灣,19-44歲男性的高血壓比例達到12%、女性也有5%,且在進入中年後(45-64歲)更分別迅速攀升至38%與28%,顯示高血壓是個普遍的健康問題。然而,若計上高血壓前期者,更凸現台灣的血壓狀況並不佳!

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雖然19-44歲男女性的高血壓比例為12%與5%,但加上高血壓前期人數後則分別為46%與14%;進入中年後更達到70%與50%,這顯示台灣民眾的急需預防血壓的惡化,延緩從前期演變成高血壓的時程!

所以,並非只有高血壓患者需要攝取低鈉鹽,普通健康人或者處於高血壓前期的人都可以選擇低鈉鹽,來減少鈉的攝取!

問題三⟫腎臟不好不能吃低鈉鹽?

低鈉鹽的罐身上都會寫,腎臟病患需要諮詢醫師、營養師才能攝取。因此,許多人會反倒誤解低鈉鹽對腎不好!

錯!不是低鈉鹽傷腎,是腎病患者要控制鉀離子攝取。

腎臟病後期甚至到洗腎階段,患者尿液量大幅減少,有些患者也會沒有尿液。鉀離子主要都是由腎臟排出,因此若攝取過多鉀離子就會使鉀離子蓄積在體內,讓血鉀過高。然而,鉀離子過高狀況下會使得心臟過度舒張,進而引發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風險。

所以,腎臟病患者要注意鉀離子攝取,再加上腎病有不同階段,因此不建議腎友貿然選用低鈉鹽,而是要由醫師、營養師評估才行!

問題四⟫低鈉鹽有哪些種類?

目前市面上的低鈉鹽,大多都是以「氯化鉀」取代「氯化鈉」。取代比例有分成兩款,一款取代50%、另外一款則是取代30%,消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口味與健康需求選擇。

但由於法規標示限制,減少30%的低鈉鹽無法在品名標示「減鈉」、「低鈉」,因此建議消費者可以細看商品說明處,就能了解其減鈉比例。

問題五⟫低鈉鹽只是「少鈉」嗎?

低鈉鹽不只「少鈉」,更能補充「鉀」與「碘」!

低鈉鹽減鈉補鉀,雙管齊下控制血壓

低鈉鹽是以「氯化鉀」取代「氯化鈉」,因此減少攝取鈉的同時,可以同時補充到鉀離子。人體的鉀跟鈉會相互拮抗,鈉幫助心臟血管收縮、鉀則讓心臟血管舒張,讓人體維持正常健康的血壓與心臟功能。

由於現代人攝取過多鈉而提高高血壓的風險,因此使用低鈉鹽不只能減少鈉的攝取,還能補充到鉀。系統性分析研究發現,長期以低鈉鹽取代一般食鹽,能因顯著降低每日鈉攝取量、提升鉀的攝入,幫助降低血壓並維持心血管健康(2)。

低鈉鹽有強化碘,改善台灣民眾碘不足問題

碘是甲狀腺激素的重要成分,碘攝取不足時,會刺激甲狀腺腺腫大,進而影響發育、生長、認知及神經系統等問題。

然而近半數台灣成年人有缺碘情況,成人缺碘率可達到50%!

市售低鈉鹽通常有強化碘營養,與岩鹽、玫瑰鹽相比,低鈉鹽多了營養素「碘」,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神經肌肉的功能,改善目前台灣人普遍缺碘的問題。

問題六⟫低鈉鹽可以無限制使用?

錯!低鈉鹽也必須適量攝取!

即使是低鈉鹽,也不能無限制使用。低鈉鹽是將約30%或50%的氯化鈉以氯化鉀取代,在相同食鹽使用量下,使用低鈉鹽能夠相較使用一般鹽更減少鈉的攝取。但低鈉鹽仍含有鈉,如果因為口味較清淡而加更多量,就會失去低鈉鹽的優勢!

問題七⟫低鈉鹽料理沒味道?減鈉不等於減美味!

使用減少約30%鈉的鹽品,讓料理減鈉又不失美味

許多人擔心鹽品中「鈉」減少就會影響料理風味,但其實添加用25%氯化鉀取代氯化鈉的食鹽,多數人無法明顯分辨鹹度的差異(3)。市面上有減少約30%鈉的鹽品,與實驗比例十分接近,挑選這類鹽品就能兼顧減鈉和鹹度口味。

使用鮮味物質,料理減鈉仍有鹹度與層次感

若想要進一步更少鈉,可以選擇減少50%鈉的減鈉鹽,並同時加入鮮味物質,能讓料理減少鈉的同時,還保有鹹度與鮮味層次。

因為研究顯示,鮮味物質能提升鹹味感受,意指在同樣的食鹽使用量下,有鮮味物質就能讓料理呈現更鹹的口味(4)!將此原理運用在料理上,使用減鈉鹽、低鈉鹽時,同時加入味精、高鮮味精等鮮味物質,亦可運用大骨湯、蕈菇、蔥、薑、蒜等含有鮮味物質的食材,賦予料理鮮味也強化鹹度,讓使用減鈉鹽不再無味清淡!

問題八⟫低鈉鹽有輻射,對健康有害?

低鈉鹽之鉀輻射極低,不會有輻射安全顧慮。

新聞報導指出,低鈉鹽中的鉀40具有放射性而造成民眾恐慌,但事實並不然!

首先,鉀40是天然同位素,只要含有鉀離子的物質都會帶有此放射性同位素,如:香蕉、馬鈴薯、蔬菜等等都會有!而且,根據行政院核能安全委員會的報告,低鈉鹽中的放射性微乎其微,以整年都使用低鈉鹽來推估,鉀40總量也遠遠低於法定有效劑量限值,不會對健康造成任何威脅。

再加上,鉀離子是水溶性礦物質,人體能自行調節鉀離子濃度,實際接觸劑量會比估算值更低,不會有安全上的疑慮。此外,食品藥物管理署也指出其輻射與核污染或其他輻射污染之情形不同。因此,低鈉鹽的輻射對人體安全無虞,可以安心使用。

結語⟫

低鈉鹽是現代人健康飲食的重要助力,不只能有效減少鈉攝取,還能補充鉀、碘等關鍵營養素,以低鈉鹽替代食鹽能有效降低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但別忘了,低鈉鹽只是部分以鉀取代鈉,仍然含有氯化鈉,營養師提醒使用低鈉鹽也應適量使用,搭配天然辛香料調味,同時應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才能真正吃出健康,減鈉不減生活風味!

文獻來源: (1) Sun H, Ma B, Wu X, Wang H, Zhou B. Long-Term Effect of Salt Substitute on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An Exploratory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1 May 17;8:645902. (2) Tsai YC, Tsao YP, Huang CJ, Tai YH, Su YC, Chiang CE, Sung SH, Chen CH, Cheng HM. Effectiveness of salt substitute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22 Sep;24(9):1147-1160. (3) Saavedra-Garcia L, Bernabe-Ortiz A, Gilman RH, Diez-Canseco F, Cárdenas MK, Sacksteder KA, Miranda JJ. Applying the Triangle Taste Test to Assess Differences between Low Sodium Salts and Common Salt: Evidence from Peru. PLoS One. 2015 Jul 30;10(7):e0134700. (4) Yoichi Kasahara, Haruyuki Yamashita, Masataka Narukawa, Keiko Abe, and Tomiko Asakura. 3-Guanidinyl Propanol Enhances Salt Taste via TMC4-Mediated Current. ACS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22 2 (8), 1213-1216.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好食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有補助!防「皮蛇」神經痛、還能降失智風險20%…全台9縣市資格條件一次看

56歲澎湖男「肩頸按摩」竟癱瘓!誤觸「禁區」恐頸動脈剝離、腦中風…按摩後突發這些症狀要當心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6歲健身網紅睡夢中去世!年輕健身網紅多人傳意外 醫提出警示

健康2.0
02

多種「癌細胞套餐」一堆人每天吃 醫師揭恐怖菜單:8成患者都沒症狀

鏡週刊
03

夜貓子注意!研究揭「這時間入睡」慘了:害憂鬱、焦慮

三立新聞網
04

週末戰士vs規律運動?研究揭「驚人發現」:它更能保命

三立新聞網
05

40歲後一半女性中鏢!醫點名「子宮肌瘤3大徵兆」 頻尿、便秘別忽略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1

蔡岳宏
我在106年天公生後,正月十一日回市場擺攤賣豬肉,因為是早市凌晨三點就到,四點想要上廁所,卻只有一點點,到了八點前又跑三趟廁所,也是不多且有血絲,傍晚老婆下班,晚餐後才說早上的事,老婆只問我會覺得痛嗎?我回說不會,老婆要我回醫院安排檢查,檢查結果是有兩顆線瘤息肉,接近括約肌這一顆以是零期偏向一期將會癌化,算是原位癌,同年四月到高雄長庚切除,去年五月二十號也做糞便潛血檢查,一週後收到了檢查報告是:陰性 會分享自己的病史,也不過是讓更多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疾病、癌症其實並不可怕,就怕患者的忽視拖延及輕信偏方而延誤病情,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06月24日07:01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白飯vs麵條」哪個比較好?專家給答案了 搭配這2種食物血糖更穩定

常春月刊

頭暈還是眩暈?醫教「1招」快速分辨 這1種休息沒用需吃藥3至6個月

常春月刊

47歲媽「求子11年」打超過200針 醫揪流產5次原因

健康醫療網

擺脫更年期煩惱,原來這麼簡單!40後女性必試「黃金三豆」,告別潮熱、骨鬆,輕鬆護心又享瘦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選舉輸贏後才是真正考驗!專業醫曝「選後症候群」 連勝方也難倖免

CTWANT

吃蔬果能瘦?台大專家揭「吃對顏色」事半功倍:紅色助燃脂、黃橙色代謝

三立新聞網

NG早餐害血糖飆升!醫:全麥吐司、三明治都上榜

中天電視台

不只身體會中暑!研究證實:高溫讓憂鬱風險暴增24%

中天電視台

腦部遭入侵!他「喪失語言」陷混亂 一查是奪命寄生蟲作祟

TVBS

台大團隊打造全方位醫學級減重計畫 助你建立易瘦體質

NOW健康

不是甜點配角!「它」是大腦專屬超級水果 營養師大讚:補腦又顧代謝

三立新聞網

不只雞蛋勿微波 專家揭「8種食物」也上榜

民視新聞網

醫起看/30歲男入珠一圈化膿!醫師嘆:像黃金流沙包

EBC 東森新聞

外籍男意識不清又躁動!驚見「寄生蟲」鑽腦 金蘭醬油二代「5條人命」也因它

太報

健保署推「假日輕急症中心」 台大:檢傷不該丟給民眾

台視

搭機時有發作機率!「這疾病」是靜脈殺手 醫曝「6危險因子」嚴重恐猝死

三立新聞網

戶外打球2小時沒喝水!男大生尿出「可樂尿」 醫:腎臟已受損

TVBS

看平板、滑手機「傷身」?他13歲竟中度脂肪肝 醫曝研究:風險暴增2.1倍

三立新聞網

OL「尿液全是泡泡」竟腎功能嚴重衰退 醫揭「3大風險」恐心梗、中風

三立新聞網

單單肥胖就能引發心衰竭! 專家給「四大護心措施」建議

健康醫療網

無糖也一樣!夏天喝「這飲料」消暑 醫師示警:恐引發蛀牙

TVBS

才13歲就被診斷「中度脂肪肝」 醫師點關鍵:暑假狂滑手機

TVBS

健康網》放寬申請移工資格 80歲以上長輩免巴氏量表

自由電子報

天氣太熱情緒也會中暑! 研究顯示每升1°C「憂鬱風險增7%」

CTWANT

30歲男入珠一圈「突腫痛急問GPT」 醫驚:像黃金流沙包

CTWANT

因應永續發展環境 北榮舉辦健保改革暨智慧醫療研討會

NOW健康

氣色差不一定是老化!吃「黑芝麻、深綠色蔬菜」有效補鐵

中天電視台

中風後疼痛不可忽視!醫師分享疼痛成因與最新治療攻略!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13歲童有脂肪肝?原因竟是暑假「狂做這事」 醫曝脂肪肝高風險族群

壹蘋新聞網

看似健康卻傷身!「5食物」是血糖炸彈 全麥吐司也上榜

三立新聞網

不是手搖飲!養生男日喝2杯「這飲品」 慘洗腎維生

三立新聞網

檳榔+菸不是法力無邊!口腔癌風險飆123倍 49歲男臉變「這樣」才就醫

壹蘋新聞網

挺罷方情緒低落 醫建議暫離政治訊息:選舉的影響才剛開始

ETtoday新聞雲

情緒也會中暑!醫曝研究:每升1度「憂鬱風險增7%」

ETtoday新聞雲

以為補鈣很健康?醫警告:小魚乾、吻仔魚膽固醇高需節制

中天電視台

週末戰士vs規律運動?研究揭「驚人發現」:它更能保命

三立新聞網

買菜回家先洗水果還是肉?無毒教母:錯誤順序恐食物中毒

中天電視台

牛奶營養豐富 但不是人人都適合多喝!有「3成分」腎友飲用要謹慎

健康醫療網

夏天食物腐敗風險增!醫揭「2舉動」是大忌

NOWnews 今日新聞

高溫工作當心熱危害! 熱危害預防勞資雙方需做好防護

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