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自殺風險隨年齡變化! 30歲以下女患者風險最高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雙相情緒障礙症(以下簡稱躁鬱症)是1種重大且慢性的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殺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5~30倍,自殺亦長期位居其主要死因之一。儘管近年來醫療技術與精神健康服務不斷進步,使躁鬱症患者的整體壽命有所延長,但其自殺風險仍不容忽視。
研究:躁鬱症患者30歲以下 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47倍
過去關於躁鬱症患者自殺風險的研究,多聚焦於整體族群的風險評估,較少針對不同年齡層進行分析。然而,各年齡層在生活壓力與身心變化上均有顯著不同,可能影響其自殺風險表現,但相關研究資料仍屬匱乏。為更深入了解不同年齡層躁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特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與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合作,運用全國健保資料庫與死亡登記檔,進行1項大規模巢式病例對照研究,期望能提供更具年齡層特異性的臨床預警依據與預防策略。目前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European Psychiatry》(2025. doi: 10.1192/j.eurpsy.2025.2451)。
本研究第1作者醫師林月屏指出,在躁鬱症患者中,自殺風險隨年齡呈現下降趨勢。其中,30歲以下患者的自殺標準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最高,達47.0,意即自殺風險為一般族群的47倍;而60歲以上族群則降至9.5,雖顯著降低,仍高於一般族群的水準。值得關注的是,30歲以下女性患者的自殺風險更為明顯,其SMR高達76.8,顯示此族群需要更積極的關注與介入。
治療躁鬱症應分齡 全方位評估身心與社會因素
研究進一步指出,不論年齡層,自殺發生前3個月內出現憂鬱發作的比例明顯上升,顯示憂鬱症在自殺前期扮演關鍵角色。至於在40歲以下的族群中,失業狀態也是自殺高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30歲以下的患者當中,藥物與酒精的合併使用與自殺風險亦有顯著關聯。40歲以下的族群則發現,非特定心臟疾病與自殺風險增加有關。進入中年後,50~59歲患者若罹患肺炎,亦可能顯著提升自殺風險。至於60歲以上的族群,則以焦慮障礙為最顯著的自殺危險因子。
通訊作者醫師郭千哲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對躁鬱症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啟示。除了應該聚焦於精神疾病本身,也需同步全面評估患者的身體健康、物質使用行為及社會經濟條件。對於年輕的患者,應特別著重於其工作狀態及藥物與酒精對心理狀態的潛在影響。至於中年患者則須關注其心肺功能與感染管理。高齡患者則應強化對焦慮與憂鬱情緒的辨識與治療。
本研究強調,針對躁鬱症患者制定分年齡層的自殺預防策略具有關鍵意義。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設計介入措施,將有助於更精準且有效地降低自殺風險,為公共衛生與精神醫療體系在推動自殺防治策略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與實務參考。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 癌症連續43年蟬聯10大死因榜首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