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發作前12年活動量就可看出端倪
一項美國多機構聯合研究顯示,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其體力活動水平在發病前約12年就已開始下降,且在確診後,活動量長期維持低點,與健康同齡人拉開差距。該成果發表於《JAMA Cardiology》。
研究團隊利用「冠狀動脈風險發展研究」(CARDIA)自1985年至2022年累積的資料,追蹤3,068名成年人,分析其中236例新發心血管疾病個案(含冠心病、中風、心衰竭),並與對照組1:1配對,評估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長期變化趨勢。活動量以「運動單位」(EU)量化,300 EU約等於每週150分鐘的建議標準。
研究發現,整體受試者自年輕時期至中年階段,體力活動量逐步下降,進入高齡期後趨於穩定。細分族群後,黑人男性下降更明顯,黑人女性則長年維持最低活動量。白人男性活動量在中年後略有回升,白人女性則自中年起呈顯著復甦。
黑人男性活動量下降幅度更明顯;黑人女性風險最高
針對心血管疾病個案,研究指出,其體力活動量在發病前約12年即明顯下降,且發病前2年內降幅加劇;尤其未來罹患心衰竭者,下降最為明顯。心臟病或中風者,雖然下降幅度較緩,但趨勢相同。確診後,三組疾病個案的活動量皆低於300 EU,且三者無顯著差異。
經校正發病前活動量後,心血管病後個案出現低活動的風險高於對照組(勝算比1.78)。黑人女性風險最高(勝算比4.52),白人男性則無顯著上升。
研究團隊指出,維持終生規律運動不僅有助於降低心血管風險,更有助於疾病後的康復,並呼籲政策關注族群差異,特別是黑人女性等高風險群體。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Lisa Fotios from Pexels(CC BY 4.0)
圖片來源:Lisa Fotios from Pexels(CC BY 4.0)
參考論文:
1、Trajectories of Physical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s in CARDIA ParticipantsJAMA Cardiology
延伸閱讀:
1、想「運動多一點」?或許你應該把伴侶留在家裡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