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月明星稀2.0》:誰人在草坡上奔跑?
【明報專訊】去與留的討論近年從未止息,無論討論英國BNO 5+1,抑或海外讀書計劃,任何可以離開香港的方法,皆被談及。我個人有段時間避看關於移民及離散的藝術作品,或是避免再次經歷沉重感,亦可能離別太多,不想再觸及這情緒。
早前機緣下看到《月明星稀2.0》上演,看了不少評論,大抵提到新版本更能呈現香港人當下的狀態,思索後還是購票入場。首演明言「離散是一場與命運對決的球賽」,而2.0版本中,內容作了修訂及深化,以「離散與留守,誰人在草坡上奔跑?」為軸,談及香港、倫敦、柏林、基朗拿和愛爾蘭莫赫懸崖等多地的離散故事,角色包括:由英國返港打點父親身後事的阿遠、決意留在海外生活的太初、因生計而分隔英國及西班牙的港人夫妻阿明及麗兒、為照顧患情緒病新抱而移英的奶奶李四妹,以及在愛爾蘭莫赫懸崖等候數千本香港本土研究書籍運到的香港作家何滅,各條故事線交錯敘事,等待眾人的「重逢」。
除了主劇情,劇中有許多精心設計的細節位讓入場者心領神會,包括港人在倫敦公園玩猶太人的國民運動板手球(matkot)、香港圖書館館長與阿遠談到圖書下架的一幕,館長說要「以最簡單的方法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舞台美學也經過精心設計,月亮忽明忽暗,影子斑駁,加上燈光效果,特別好看,與劇目互相輝映。許多人希望解讀劇目名稱,且看場刊引述:「月明星稀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意謂月亮皎潔,星光稀疏不明,烏鵲向南飛去,繞樹反覆盤旋,哪裏有棲身之所呢?」編劇陳炳釗之用心顯然而見,移民潮源自2019年夏的社會運動,「離散」成為港人的重要議題,或多或少都會詰問自己:去或留?時間快播到2025年,移民生活或面對不少困難,陷入理想與生計的掙扎,除了去或留的討論,「歸來」亦成為海外港人心中疑問。隨着生活所處的文化背景各異,以上種種,留港及海外港人的共同話題無可避免地減少,陳炳釗藉這個機會,讓兩者建構了難得的對話空間。
最後,無論去與留,離散與歸來,借用歌手岑寧兒《風的形狀》最後的歌詞分享予身在各處的香港人:
乘着那風
沿路感覺
何其遼闊 空曠
流淚的過雲雨 或遙望清朗
讓一切沒定案
文:張山十年(藝術行政人員,閒時最愛坐在觀眾席享受表演藝術)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