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機舖」落場對戰 打機文化無限復活
【明報專訊】從「一蚊跟機」的機舖文化,到紅白機、超級任天堂等家用遊戲機,對一班70後至90後的玩家來說,這些字眼有如通關暗號,只要一說出口,就可通往各人的回憶抽屜,源源不絕討論起那段青春時光。
玩家從打機中獲得的遠不止快樂,還有友誼、對遊戲設計的興趣,打機也是流行文化的展現。AIRSIDE GATE33新展「無限復活!不只是打機展」展出多部遊戲機藏品,重現機舖場景,並用遊戲機零件製成藝術裝置,從而探索打機在消遣娛樂以外的面向。打機如果不止是玩樂,還可以是什麼?
勤有功戲無益,每個遭父母反對打機的孩子,都一定聽過這句說話,但對本身是遊戲機玩家的策展人梁梓豪(Oskar)和蔡劍虹來說,玩物未必喪志。
「我們小時候很喜歡打機,打機亦影響部分人生,例如令我們認識很多朋友,學會人情世故,身邊有朋友更為打機而學日文,所以除了玩以外,它也改變生活、知識等。」隨着機舖沒落,年輕一代轉玩網絡遊戲、手機遊戲,打機文化迎來改變,因實體空間而衍生的關係和文化漸成回憶,Oskar為此惋惜,更想記錄這個屬於香港人的打機集體回憶。今次展覽不全然是一場回憶之旅,他們將打機文化劃分成6個展區,從流行文化、設計、工藝、空間等角度切入,與玩家一起按下restart鍵,重新梳理打機的意義。
舊遊戲機、盜版裝置掀回憶殺
展覽以遊戲機為題,不免展出舊式遊戲機、遊戲盒帶等藏品。比起罕有款式,展覽特意挑選與香港有關的展品,例如1970年代香港製造的遊戲機「雅達利2600」,見證本地電子產業的昔日發展。1980、90年代紅白機和超級任天堂風靡一時,但對香港玩家來說,礙於價錢、遊戲機制式不配合等原因,他們所玩的未必是原裝正版,改裝版或山寨機可能更有回憶。Oskar解釋,遊戲機生產商沒有特別發展香港市場,而且當年知識版權意識薄弱,玩家要玩這些遊戲機,除了找師傅改裝成適合香港的制式外,市面上亦有盜版裝置流通,如紅白機兼容機「小天才」,安裝在超任上可讀取盜版遊戲的「超任博士」,更衍生出「抄碟」生意,以低廉價錢出售盜版遊戲,這段歷史在展覽中也可找到。蔡劍虹指:「作為創作者,我們不是鼓吹盜版,但無可否認它們的出現推動打機成本變低,讓遊戲機在香港傳播得更廣泛。」
300遊戲盒帶一覽設計美學
鄰近展覽入口有一面遊戲機盒帶展牆,由300盒1980、90年代的任天堂遊戲機盒帶組成,帶來震撼場面。遊戲設計盒帶有其一套美學,本身是設計師的蔡劍虹指,以前遊戲資訊不及現在流通,買新遊戲不是看雜誌介紹,就是從這些盒帶封面決定,「盒帶包裝定生死,銷量與設計有很大關係」,所以在面積有限的盒帶表面,設計師會用盡渾身解數發揮創意,因而留下不少好設計。任天堂的RPG遊戲MOTHER(《地球冒險》)盒帶,讓蔡劍虹印象深刻:盒帶設計簡潔,全紅背景僅得地球圖示和遊戲英文名稱,驟眼看似是日本設計大師的海報,「其實從表面完全不知是什麼內容,這種設計讓人產生好奇」。
手繪插畫、動漫角色是當年常見設計,遊戲《沙羅曼蛇》的全透明盒帶也很劃時代,連內裏的底板都清晰可見。遊戲美學的另一展現,體現在遊戲畫面上,當中經歷多代技術進步。從1970至2000年代,遊戲角色從一格格的點陣圖,到畫面漸多細節的平面精靈圖,再進化成早期立體時代,每個年代玩新遊戲,玩家都可感受到技術的變遷,才慢慢有今日的高清畫質。為了讓新舊機迷重新感受那震撼,場內設有互動裝置,讓玩家化身不同時代的遊戲角色,包括8-bit像素風、《街霸2》風格的2D人物,以及Winning Eleven風格的早期3D角色,見證遊戲畫風的改變。
《師傅視覺》展維修工藝
對玩家來說,最大噩夢莫過於遊戲機故障。1980年代已從事遊戲機維修的張偉明(鴻師傅),直到現在仍在為不少遊戲機續命,拯救玩家回憶。今次他除了借出遊戲機藏品,為展覽提供技術支援,還參與藝術創作,以遊戲零件打造藝術裝置《師傅視覺》。鴻師傅有其一套維修哲學,坊間維修師傅若發現底板故障,會把它整塊換走,辛苦得來的通關紀錄或要歸零;鴻師傅則會從底板找出壞零件,再從其他已「失救」的裝置抽出好零件替換,「有如器官移植」。如此維修倚仗師傅的經驗與知識,無疑是一門工藝。作品以此為靈感,將遊戲機PS2的主機、部件拆開,吊起遊戲機手掣、光碟托盤等零件,被移植的零件髹上鮮艷顏色,象徵鴻師傅的維修哲學,讓大家欣賞維修背後的工藝。
重現機舖環境 發掘多面打機文化
欣賞過展品後,當然要落場打機!展覽特意重現機舖環境,在牆上顯示《拳皇98》等經典遊戲畫面,手掣卻隨意放在熒幕前,「在打機時,對手未必是你身旁的人,我們嘗試用這種方式述說當時在機舖建立的關係」。蔡劍虹解釋,初期玩對戰遊戲,兩個玩家一左一右並肩而坐,但後期變成兩部街機背對背對戰,不知道對手是誰,打輸後會偷偷看對方,其實在不知不覺間建立起一種關係,有些更可能成為日後的朋友。
在展覽中,兩名策展人一直拋出同一問題:打機其實是什麼?去到最後,他們訪問了10個與遊戲機文化有深厚緣分的人,Oskar說,「透過訪談,將當年有份參與整個潮流的群體勾了出來」,包括電子遊戲收藏家、遊戲專欄作者、社工兼資深遊戲機玩家等,都分享了遊戲機對他們的影響。以前常說勤有功戲無益,早在電競成為專業前,打機也有其正向的一面,他們希望透過展覽,讓大家重新整理自己的打機經驗,保育這段集體回憶。
無限復活!不只是打機展
日期:即日至11月9日
地點:啟德AIRSIDE 312號舖GATE33藝文館
查詢:Instagram@airsidehk_gate33
文:張淑媚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曉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