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處草木配搭如作詩 本地現代製香 燃多重港味
【明報專訊】眼淚什麼味道?惠安沉香加上印度檀香,再溝上阿拉伯乳香。「無」又是什麼味道?三地檀香,加上一份清甜,是為「無念」。御守呢?源自日本的守護,自然要用日本檜木,再加上香草、柑皮等,辛辣中又帶酸甜。
頂着黑雨,推開本地製香品牌「香丘」(Heung Yau)工作室的門,木香迎面襲來,驅散成身潮濕。雨聲中,青煙下,聽創辦人鄭芷筠(Isabelle)與李立琪(阿材)講香的故事,目光遊蕩至一旁木盒,盒中有線香、有香座,還有短句,如詩——「香港,一個屬於香的港口」。
疫下失落中點香 療癒人與貓
時間回退至2020年,靜默的城市,彷彿身處黑雨中。Isabelle從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畢業,「撞正COVID,好多嘢都中斷」,一畢業就等於失業。尋尋覓覓中,轉眼便到2022年。屋內瀰漫着焦慮,Isabelle失眠,連家中小貓蟹仔也被感染,「牠在家中也會原地轉圈、流口水、喘氣」。
在朋友建議下,Isabelle點燃線香——起初是為做冥想(meditation),後來發現蟹仔在香氣中也會多一分安定,「我發現這件事好神奇,原來點香不僅可以幫到我,也可以幫到我的貓」。抱着將線香的療癒分享給更多有相同經歷的人的念頭,Isabelle報名參加有文創界盛事之稱的「香港掂檔十大匠人選舉」,「香丘」品牌正式成立,其後獲得第六屆「香港掂檔十大匠人大獎」。
訪問時,蟹仔與另一隻小貓妹妹正在嬉戲打鬧,不時跳上桌枱,在香座旁打轉。「我也是在跟一位本地老師學製香時才知道,原來香港的名字來源是因為土沉香和製香業。」Isabelle撫着貓說,這一說法令她毛管戙,「原來香港同香的關係如此密切,有沒有可能令香成為香港手信?」她將期望寄託在「香丘」中,「香丘,就是一個被香環繞的小山丘,暗喻着香港」。
香港——若說「香」是土沉香的香,「港」是港口的港,心中不免又生起一陣疑惑:如果香與香港的關係如此密切,為何此地如今卻沒有街知巷聞的「香文化」?如日本「香道」(こうどう),許多人都可對「六國五味」侃侃而談;或如古人,似屈原,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曾赴多地學習製香的阿材說,這種「忽視」,其實也是種奢侈——「最靚的沉香,分佈在海南島、香港、越南等熱帶、亞熱帶地區」,過去,產自嶺南地區的香材大量進貢去往中原,古代中國人用香材洗衣、冲涼,「比起香文化,古代中國對香的使用更加生活化」;步入現當代,香又被視作「宗教元素」,在一些時代被驅逐、被漠視,香文化更是無處可尋。但在日本,香材稀少而珍貴,「因為好貴重,所以好珍惜」,「點小小一支線香,已是好難得」,因此衍生出「香道」,對香材精心研製。
至於曾是產地、亦是港口的香港,本身氣候卻不適宜製香。Isabelle解釋,線香製作中有個重要步驟「曬香」,即將搓成條狀的香泥風乾,「不可以溫度太高,在太陽下直曬,好像曬鹹魚。需要陰乾,即自然陰涼的乾透」。然而,香港氣候潮濕,天氣「難以捉摸」,今日打風,明日落雨,「好難去預測和計算需時,就算開抽濕機,也會有『發毛』的情况出現」。
每個味道「都有個關於木材的故事」
走入一旁製作線香的房間,購自內地、壓製香條的機器上擺着一袋來自台灣的零食「乖乖」——阿材笑說,製香之前,自己做影視相關行業,每當設備運轉不利,都會放上一袋「乖乖」,希望設備可以乖乖;製香的機器功率不小,不時引起跳閘,因此也需要「乖乖」。一旁堆放着各種木材花草,上面有標籤標註產地:澳洲檀香、星洲沉香、秘魯聖木、加州白鼠尾草……儼然一片香材世界地圖。阿材續說,眾多原料需要打磨成粉、按照比例混合香粉與黏粉,再加水搓揉成香團,放入「好似意大利麵製麵機」的機器中壓製成條狀,風乾之後,一支線香方成形。
曾讀過兩人分享,「香港線香」系列的「柑桔冰茶」味,誕生自一次食完橙不記得丟掉橙皮。「柑桔冰茶」之味,見到名字便可想像,但同系列中的「眼淚」、「禪」乃至「無」,抽象的狀態與感受,如何轉化為具體的味道?Isabelle說,這個過程似作詩,又似寫故事,「每一個味道,都有一個關於木材的故事」。例如「眼淚」,用的是沉香,故事也關於沉香。「沉香樹本身是沒有味道的,但當它受傷時,會釋放出有香氣的樹脂保護自己的傷口;而在中藥中,沉香也可作療癒身心之用。」原來沉香是樹的眼淚。Isabelle覺得沉香的故事好浪漫,「當它療癒自己時,也犧牲了自己去療癒世間所有人」。阿材則喜歡「禪」,來自印度、澳洲、印尼三地的檀香,加上阿曼乳香,像是走入沉靜的寺廟,「低調中又有小小甜,令人可以定下來、放鬆」。
與塗鴉人、回收工廠合作
訪問未完,蟹仔與妹妹已睡到四仰八叉。蟹仔頭下枕的是黑檀木線香盒,在今年「香港智營設計大賞」中獲獎。阿材笑說,幾個香盒是為牠們而設計,「蟹仔睡覺時會碌來碌去,會將香座掃到地下」,可以將線香放入其中的香盒是更安全的選擇。安全之餘,阿材也希望香盒可以「再靚啲,貼近生活啲」,因此設計出另外幾款,或是用木上雕花表達時間流動,或是與塔香座、精油擴香木結合,一個香盒衍生出多種用途。「香丘」也曾試過與本地塗鴉人丁如雲合作,將後巷中成日見到的佛頭塗鴉印上香盒;還試過伙拍回收本地廢棄樹木的工廠「香港木庫」,將颱風颳倒的那些木材變作線香。
「香港來的香」吸引日本顧客
今年年初,Isabelle與阿材帶着「香丘」去到京都的大丸百貨,在滿城香氣中添上一份香港味道。好奇問兩人,去到日本,怎樣的「香港味道」最吸引?兩人都答,吸引日本顧客的似乎不是某種具體味道,而是「香港來的香」。「在海報上,我們寫的是『造香的港口』,已經令很多人停下腳步。」Isabelle分享,不少日本顧客說,今次是第一次知道香港的「香」與線香的「香」,原來是同一種「香」。
有沒有哪種香,可以代表「香港味道」?Isabelle說,若要做選擇,當然是土沉香,「因為香港以土沉香命名」,但在土沉香受到保育,無法製作成線香的情况下,或許還有些「更加現代」的方法去製作「香港味道」,比如用不同的香港地名作啟發,維港、油尖旺、大嶼山……海風、海浪、人群、山林,百味之間,香港還是那個造香的港。
文:王梓萌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