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靄凝凝悟成筆墨 「無心」寫亦盼「無心」看
【明報專訊】陰雨連綿的天氣,巴士塞車在返工路上,腦內浮起全是沮喪。不知常住寺院中的禪僧、庭院設計師枡野俊明是否也曾經置身相似的處境,因此才在《小さな悟り》(小小的覺悟)書中寫下,「雨が降ってきたから傘をさす」——因為下雨,所以撐傘。不必困頓前路迷茫、晨光熹微。
香港藝術家陳靄凝也曾讀過這本書,還去往枡野俊明擔任住持的百年古寺建功寺與他見了一面。她將書中書外的小小覺悟凝成筆墨,懸上展廳白牆。人生爾爾、書法之道,都可歸於筆下兩字,「無心」。
穿過中環洶湧人潮,走入No Idea Gallery展廳,一眼便見到佔據整面牆的兩個大字——「無心」,一旁是與人等高的毛筆,想像陳靄凝揮筆的場景,大概不算輕鬆。她說,「無心」兩字是枡野俊明寫給她的寄語,「無心,即無分別之心,是禪宗裏重要的語言」,在陳靄凝眼中,是種「價值觀上的無分別,不用太計較身邊的事,太執著一些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對於差異兩字,陳靄凝並不陌生。中大藝術系畢業,陳靄凝修的是傳統書法,研的卻是日本書道;坊間書法,大多尚古,她卻時有創新,作「前衛書」、「墨象書」,觀眾見得最多的陳靄凝作品,或許還是她為YouTube頻道「試當真Trial & Error」寫的那幅「試當真(暫名)」。她說:「香港確實比較少像我這樣傳統與創新都有的書法作品,因此觀眾主要是兩類人,一類是完全未接觸過書法的人,一類是喜歡傳統書法的人。」不明書法的觀眾,難在黑白兩色間頓悟筆墨之美;對傳統書法多有研究的觀眾,不少又對創新接受無能。「為什麼這些線條這樣擺?為什麼這些內容這樣寫?」陳靄凝建議觀眾在質疑之前,或許也可以試着令自己「無心」,不在固有印象中按圖索驥,而是站在作品前,「慢下來,似欣賞抽象畫,停留十來秒去感受」。
受庭院設計師枡野俊明啟發
試着在每幅作品前都停留至少10秒,細看濃淡深淺、筆鋒轉折。「無心」對面那組作品,黑白的文字襯上一旁的淺色細沙,比起書法,似乎更像是水墨畫。陳靄凝解釋,因是次展覽啟發自庭院設計師枡野俊明,她希望在文字之外亦加入庭院元素。以行書為主,加上篆書、前衛書,輔以畫中細沙,如山石,似流水,組成「緣」、「禪」、「變」等數個來自佛學的文字。
世人常說「見字如見人」,眾多文字中,哪個最似此刻的自己?陳靄凝說,或許是「悟」——「悟有兩個意思,是小小的覺悟,也是禪宗偈語」。她續說,有禪師講,「迷時三界有,悟時十方空」,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當人仍有癡迷時,便會墮入三界」;但當人領悟萬物相生之道,「整個宇宙都是空——不是虛空的空,而是不再受物質的拘束,成為自在的靈魂」。陳靄凝笑言,於她而言提筆寫字就如悟道修行,無心亦無常,一切都是剛剛好的緣分。筆墨流轉間,像是開了一扇窗,「春天的花是什麼顏色?夏天的草好青綠,秋天落葉、冬天有雪,當人感覺到這些無常變化,心胸就會更豁達」。
陳靄凝個展
日期:即日至8月31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周二至日)
地點:中環荷李活道1-13號 華懋荷李活中心1703室 No Idea Gallery
文:王梓萌
[開眼 藝述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