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現在就是觀眾」 博物館教育 讓孩子話事
【明報專訊】時間回到放暑假前,不少學校都會為學生安排試後活動。某日下午記者參觀博物館,半小時內便碰上兩組來自不同學校的小學生。一組在教師帶領和講解下逐步遊覽;另一組的教師講了幾句後,就讓學生自由參觀,每人手上都拿着練習簿,衝着到展品前尋找答案,再動筆抄寫到簿上。
常言教育要從小做起,博物館的兒童教育要怎樣做?博物館怎樣的環境更有助兒童學習?
「奇妙屋」邊玩邊學 激發好奇心
1899年,世界上第一間為兒童而設的博物館誕生。當時的布魯克林藝術與科學協會策展人William Henry Goodyear正在歐遊,看見曼徹斯特博物館的自然歷史展品深受年輕人歡迎,他對此印象深刻,回美國後便着手籌建一間以自然史為主題的兒童博物館,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隨之創立。
博物館主張讓孩子在這間「奇妙屋」(wonder house)內快樂地參觀,激發觀察力及反應力。透過館藏、圖書、策展人或研究人員,為上學或未上學的兒童聯繫感興趣的主題,涵蓋日常生活、學業、閱讀、遊戲、野遊及未來職業。當年的館長Anna Billings Gallup曾表示,兒童博物館的學習方法就是以純粹的樂趣,開啟一扇又一扇的知識之門。
百多年前確立的兒童博物館教育方式,至今仍然歷久彌新。根據兒童博物館協會最新定義,兒童博物館屬非牟利的教育和文化機構,致力提供能激發好奇心和學習動機的展品和活動,來滿足兒童的需求和興趣;於館內遊戲即學習,對於兒童健康的社交、情緒和認知發展至關重要。
內容「無障礙」 讓孩子感受「這裏屬於我」
若要進一步論及博物館在兒童教育方面需具備的條件,國際藝術教育研究學者Anne Bamford 嘗試舉例一些核心價值來說明。她指出要視乎博物館和文化機構除了收藏、研究、展示的使命外,是否重視學習,「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其使命與空間的運作方式是一致的」。
此外,要顧慮博物館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意思不僅指人們能否輕鬆到達,費用能否負擔或免費等,也包括館方提供的內容是否孩子所渴望,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屬於那個地方,「當博物館看起來不像很友善,經常要求安靜、禁止觸碰,孩子會尤其敏銳地察覺到,進而認為『哦,這裏不是我想待的地方』,所以整體的體驗也決定了其可及性」。Anne Bamford認為要站於兒童角度想:博物館有沒有小椅子,或者能否坐在地上?另外,與其是單獨一次的大型參觀活動,她更建議讓孩子有較小型但頻繁的參觀體驗,令他們感受到這是一個可以不斷回來的地方,隨着年齡增長、觀點改變而有新體驗,「許多博物館會說兒童是未來的觀眾,但我想說,兒童現在就是觀眾」。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名譽會長兼圖書館及博物館教育顧問嚴吳嬋霞有着同樣的看法,她以籌辦書展「兒童天地」的經驗作例說:「沒有小讀者,哪來大讀者?博物館一樣,沒有小觀眾,將來哪來的大觀眾?」早在2006年,西九就博物館群的興建諮詢公眾,嚴吳嬋霞聯同另外兩人籌備了一份《香港兒童博物館建議書》,建議為0至18歲兒童及青少年建設兒童博物館,「鼓勵兒童動手嘗試、親身體驗,從而擴闊生活經驗……是一個『活』的兒童文化中心」,至今她仍抱持同樣想法。
嚴吳嬋霞認為博物館設施不止遊玩那麼簡單,背後還藏有教育內涵,每一個主題需針對和結合本地課程來設計,引導思考;而且要以兒童為本,舉例畫作懸掛高度要遷就小朋友視線高度,展品簡介的字體放大等。她還提到要合乎「無障礙」,建築環境上常指向移除有形障礙,設無障礙通道,她更重視的是教育內容,照顧多元智能發展的兒童的不同需要,最簡單直觀就是從視聽上照顧視障和聽障兒童,「教育的fairness(公平)應該在兒童博物館裏彰顯出來」。
展品配合學校課程 訓練軟技能
2018年,香港首間兒童博物館出現,創辦人范本賢以門票收入及捐款來營運兒童探索博物館,提供非正式教育場地。她籌備時也驚訝,香港作為大城市竟然沒有一間兒童博物館。這間博物館隱藏於西灣河民居與商廈之間,現址空間約5500平方呎,她坦言香港地沒有太多合適選擇。兒童探索館主張讓兒童自由探索,以「遊玩中學習」為核心。館內多個區域的展品與數學、科學、藝術等學校課程相配合;每個學年又會設計不同主題展覽,最新的談及情緒,源於近年學童自殺個案急增,范本賢思量:「如果小朋友懂得表達,大人也懂得接收這些信息,從細節做起,對整個社會會好一點吧。」她強調:「我不會說我們(與學校)是互補,我想是一個partnership(伙伴),進一步擴展或幫助孩子學得更豐富、更深入。而且不單止是academic skill,我會說一個well-rounded person需要的不僅是知識,you need social, emotional, communication,這些叫soft skill。」
尊重、培養兒童發言權
范本賢又強調兒童主導學習的重要,她指小朋友從起牀、上學、放學到去補習班或興趣班,一天的時間都由大人計劃,很多時候他們的想法都被忽略。而在兒童探索館內每次1.5小時的遊玩時間裏,兒童有權規劃時間,安排在哪些區域遊玩。范本賢說:「他們都是人,我們也要尊重他們,很難得小朋友有話事權,其實這也是要培養出來,培養how to live 。」Anne Bamford也提到在博物館讓兒童積極參與並擁有發言權非常重要,因此外國一些兒童博物館主張與兒童共同設計展覽,邀請兒童一同策展,規劃路線、製作導賞錄音等,「從用戶角度來設計很合理,博物館可先觀察孩子如何使用這個空間,這些孩子也可以成為創作者,而他們的表現異常出色」。
現時全球有超過300間兒童博物館,例如1997年開館的大阪兒童廣場、2005成立並附屬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兒童美術館、2022年轉型自集郵館的新加坡兒童博物館等。在香港提起兒童博物館,普遍會率先想起香港科學館,又或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兒童探知館,兩個館內均有為兒童設計的展品和學習遊戲區,是否已足夠?嚴吳嬋霞淡然地說:「只可以話有好過無,例如探知館是常設館,有一個獨立的位置給它。」而館內的內容也應按時更新,舉辦更新鮮的活動,她又思索不少學校面臨殺校,用舊校舍改裝成兒童博物館又是否可行?
文:何詩韻
編輯:梁曉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