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照相館」 重組韓國攝影美學史
【明報專訊】今年5月底開幕的首爾市立攝影美術館,是韓國首間公立攝影美術館,「光彩:始作之瞬間」(The Radiance: Beginnings of Korean Art Photography)是開幕展覽之一。策展人孫炫晶接受本報訪問時說:「韓國攝影史一直依靠碎片化的研究、分散且個人的努力建構,從未有過一個公共平台深入收集、研究和解讀這段歷史。」展覽展出5名韓國早期攝影師的作品,看他們的作品如何如孫炫晶所言「讓光穿透最細微的縫隙」,塑造韓國攝影歷史。
孫炫晶覺得「光彩」一詞充滿詩意,代表着攝影的起源——光。這種光不是令人眼花撩亂的閃光,而是持續徘徊的微光,也讓她聯繫到5名參展的攝影師:鄭海昌、李亨祿、林奭濟、曺鉉斗和朴英淑。她認為這些韓國早期攝影師的作品並非總被奉為經典,例如曺鉉斗,有些攝影學術圈中人都是第一次認真地接觸他的作品。然而,他們的作品標誌着韓國攝影從紀實(documentation)走到藝術形式(art form)的關鍵轉變。「每個藝術家都體現了不同的美學軌迹——從現實主義到抽象主義,從性別凝視到實驗形式。」孫炫晶說展覽想揭示出攝影在韓國語境下的多層次起源。
兩代女性肖像風格
朴英淑是5名攝影師中唯一的女性,孫炫晶說她在1960年代曾任雜誌攝影師,這在當時非常罕見。朴英淑為雜誌欄目〈詩與攝影〉提供相片,配以當代詩作為對話,作品帶有「克制與靜謐的詩意」。孫炫晶特別提到朴英淑的NEW MASK(1963),以女性人體模特兒的裁切影像為構圖中心,「這些人體模特兒既像真人,又像人造物,呈現靜止的姿態……探討女性特質如何被呈現、停頓,甚至被質疑。這組照片代表凝視的開端,而非終結」。
朴英淑為〈詩與攝影〉供相時,已經開始拍攝女性肖像;至於活躍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鄭海昌作品也見女性肖像。記者問,兩人創作的女性肖像有否互相呼應,孫炫晶說他們的創作意圖截然不同。「朴英淑清晰展示她所身處的女性群體,模特兒主要為20、30歲的年輕女性,有些是她大學同學。」孫炫晶形容這個女性群體呈現了「現代女性」的精神——接受良好教育、獨立自主,並經歷文化變遷的時代。孫炫晶認為這些肖像傳達一種輕鬆、坦蕩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攝影師本人也身處同樣的脈絡裏……朴英淑的肖像作品更多是呈現生活的現實,並非美的再現」;鄭海昌則較少關注人物本身,多着重營造視覺美感,「作品表達他想像中的韓國女性之美,常以優雅的韓服、精心安排的姿態和優雅的背景為框架」。孫炫晶認為鄭海昌這種創作方式,或受他在日本學習期間接觸的肖像畫所影響。
以「平靜而沉穩的目光」展示勞動場景
20世紀中期,以浪漫的光線、精心設計的構圖為特徵的沙龍攝影(salon photography)佔據主導地位,但林奭濟反而將目光轉向煤礦工人、農民、漁民等的勞動和生活場景。孫炫晶說:「林奭濟的作品展現出一種平靜而沉穩的目光,他沒有將拍攝對象貶低為艱辛的象徵,也沒有美化他們,只是描繪個體於環境中的存在、疲憊和尊嚴。他運用自然光、簡潔的取景,讓日常生活安靜地展現出來。」就如作品Joyful Moments(1955),一群戴着頭燈的工人圍坐,只見右方一個工人展露笑顏,臉部皺紋都清晰可見,後方模糊的工人也隱見笑容,所洋溢的輕鬆與愉悅氛圍,彷彿撲面而來。
紀實攝影與美學實驗碰撞
李亨祿的作品Composition(1956)也是捕捉勞動狀態,但有趣的是照片裏人物不是背對鏡頭,就是在較遠處且模糊不清,照片主角反而是建築工地的鋼架結構。孫炫晶說作品體現李亨祿和他成立的攝影團體Salon Ars提出的高維度現實主義(high-dimensional realism)——強調結構、視覺構圖和攝影師的主觀解讀,同時留有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在這幅作品裏,李亨祿透過強烈的對比,突顯鋼架結構的幾何形狀,刻意遮蔽人物和環境背景,呈現空間張力。孫炫晶補充,李亨祿將自己定位在紀實攝影與美學實驗之間,反映1960年代韓國攝影的多種美學形式正在碰撞、演變。
曺鉉斗的作品Lingering snow(1966)裏沒有人,只有紋理。孫炫晶說,作品攝於冬天的麻浦江畔,他在水坑和河岸發現圖案,後來在黑房做出特別的影像效果,呈現這些源自大自然的藝術。這種抽象的攝影方式,和其餘4人較寫實的風格形成對比。
這次展覽共展出157件作品,均是首爾市立攝影美術館館藏。作為韓國首間公立攝影美術館,孫炫晶認為他們有責任填補攝影歷史的空白,並為研究和對話提供新園地,「在談論攝影的未來前,我們必須先了解我們的起源」。
光彩:始作之瞬間
日期:即日至10月12日(周一閉館)
地點:首爾市立攝影美術館(68 Madeul-Ro 13-Gil, Dobong-gu, Seoul)
文:譚雅詩
編輯:梁曉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