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築展最佳國家館 巴林降溫新徑 地下「取涼」蔭上
【明報專訊】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下稱雙年展)今年5月開幕,萬眾矚目的最佳國家館金獅獎(Golden Lion for Best National Participation)由巴林館(Bahrain Pavilion)奪得。展館展出的建築作品以「Heatwave(熱浪)」為名,帶領整個項目的建築師兼策展人法拉古納(Andrea Faraguna)接受本報訪問時說,以Heatwave為名除了是指向探討全球氣溫上升這一主題外,更是強調箇中的迫切,「我們無法避免去思考它(全球氣溫上升),因為它此刻正影響着我們」。Andrea亦提到他們特別關注長期暴曬的建築工人,回看香港,踏入炎夏也不時有建築工人中暑的新聞,我們又能否從Heatwave借鑑一二?
見高溫工地無遮掩 盼「戶外控溫」
Andrea不是來自巴林,而是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現時活躍於德國柏林。去年盛夏,巴林政府公開徵集應對氣溫上升的方案,Andrea和團隊的項目Heatwave脫穎而出,並代表巴林回到Andrea的出生城市參加雙年展,最終在這裏捧走金獅獎。Andrea說,雙年展開幕前的最後一星期都非常集中地在展館作最後衝刺,頒獎禮前一天才收到通知,得知巴林館入選其中一個獎項,直到宣布當刻才知道原來是奪得最高殊榮,他形容得獎當刻全身顫抖。
研究Heatwave這個項目時,Andrea曾親身到巴林實地考察,他觀察到當地進行建築工程的地方大多沒有遮掩,而巴林在夏天的氣溫可高達攝氏49度,所以他萌生一個念頭:現在室內空間已經能夠做到溫度控制,戶外空間又能否做到呢?Andrea便開始想像在工程地點建造一個臨時的遮蓋處,工程結束後可拆除並在下一個工程地點重新安裝。他繼續想像,這個避暑建築可以由工程地點延伸至更多戶外空間,如城市裏的休憩處、廣場外等,部分更可長期保留,Heatwave由此誕生。
地熱井冷卻空氣 太陽能煙囪助循環
要在戶外大幅降溫,單靠遮掩難以成事,因此Andrea和團隊結合兩種技術,分別是地熱井(geothermal well)和太陽能煙囪(solar chimney),幫助降溫。團隊裏負責計算數據的地質工程師普茲林(Alexander Puzrin),計算出在巴林地底20米全年平均氣溫穩定維持在約攝氏27度,因此團隊構想利用地熱井冷卻空氣,空氣冷卻後再回流到地面的特製頂篷(canopy),並透過多個噴嘴(nozzle)噴出約攝氏30度的空氣,建構出一個遮蔭庭院(shaded courtyard)。空氣其後會通過頂篷連接的煙囪排出,形成循環。「你要知道這不是室內的那些冷氣系統,所以試想像當戶外是40多度,這裏是30度,已經令人非常愉快」,Andrea如此說。
對地熱井的慣常認知大多是以水為媒介傳送能量,但Andrea強調他們不是用水,而是空氣。他們認為長期用水作轉換或傳遞能量會改變土壤溫度,換言之地底溫度會隨之變得不穩定,而經普茲林的計算發現,用空氣為媒介則不會出現這種情况。不用水的另一個原因,Andrea是希望Heatwave也能普及至水資源不充足的地方。
鋁格柵頂篷如「倒傘」 軸線連接「天地」
現正在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展出的Heatwave只是模擬建築的真實情况,礙於場地所限,不容許他們鑽穿地底,因此展場內只是借助機械通風作簡單空氣流動。而團隊裏的結構工程師莫諾蒂(Mario Monotti)則設計出鋁格柵(aluminum grating)製的頂篷、煙囪等部分。頂篷用鎖鏈吊起固定,Andrea形容整個結構像一把「倒置的雨傘」。他亦說,地熱井和太陽能煙囪兩種技術不是新鮮事,在世界各處都有應用,但兩種技術合併使用卻是一種新鮮的想法。
另外,Andrea在建築結構上也有參考axis mundi(可譯作世界之軸)這概念——一條軸線把天空和地下連接起來,在各種神話裏常以連接天地的世界樹呈現,在Heatwave就如中央的管道連接地熱井和煙囪這一地一天兩個部分。展場內的頂篷下,來者還可以挨坐或半躺片刻,仔細觀察建築細節和閱讀場內擺放的數據研究。Andrea說他不斷收到照片,見到很多人在展場裏休息,甚至睡覺,或許這個畫面正是Andrea和團隊對Heatwave的想像。
文: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