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戀愛論:福食的考驗
【明報專訊】初入行,與主廚或師兄弟閒聊,曾經好奇,他們如此擅長烹飪,在家會否分擔這項差事,為家人做飯?出乎意料之外,他們一致咆哮:「當然不!仲煮?未煮夠嗎?」當時猶自奇怪,我是因為熱愛烹飪,希望技藝有所精進才鑽入專業廚房的,習得技能後,難道不是為了炮製好菜給自己或家人?
噢不!
變成廚師的這幾年,自炊日子無下限地減少,由以往一日自炊一至兩餐,變成一個月一兩次……當「烹飪」變成職業後,別說煮,連帶進食的習慣都變得奇怪起來,這次將與大家分享這些不為人知的職業細節。
錯亂的時間
廚師總是活在提前或滯後的時空裏。
大時大節,我們一早嚴陣以待,數星期前已開始籌備,設計菜單、備貨、拍照宣傳、追蹤訂座人數,節日當天,只能瘋狂炒餐。不論是聖誕新春或任何中西節日,都無法與家人親友同度,所有慶祝活動,只能提前或跳過;炎炎夏日,明明在賣時令清爽菜式,大廚的腦海已快轉至秋冬,思考到時顧客口味隨溫度下降後,將希望品什麼味道?以月曆為坐標,制訂未來季度的策略。
不談那麼長遠,即使是恆常的每天,廚師同樣超前或滯後。
製作早午晚餐,甚或下午茶與消夜,是廚師的主要任務。尤其是午市與晚市兩段客人用餐高峰,廚師的靈魂與肉體,只顧着出餐,為公司賣命付出,絕無可能在這些正常時段用餐吃飯。
餐飲業界的特殊福利,是大部分餐廳會包辦員工一頓伙食,工時長的話,有機會包兩頓,行內稱呼這些員工餐為「福食」。職工能夠圍爐用膳,往往是於非繁忙時段內,如下午3至5點較為清閒的時間。有些餐廳設有「落場」,在這兩三小時內不招待客人,暫停營業,如此一來,員工或有機會使用餐廳的廳面空間,圍坐起來一起吃飯、聊天與休息。
另一些全日無休的餐廳便沒有這樣的條件,樓面與廚房同事要輪流躲在廚房、後門等角落用餐,並且一邊吃一邊工作。有時剛盛好飯菜,單機卻傳來一張張單,只好將飯碗放下,埋頭出餐,回轉要吃時,菜都冷掉了。
這頓飯,已分不清是午餐,抑或是提早吃的晚餐。剛開始適應這種工作節奏的我,下班後10點11點多,常常感覺肚餓,卻不敢吃東西,消夜實在邪惡,只能待翌日起牀後再填飽肚,不自覺地實踐了輕斷食,加上體力勞動,有段日子瘦了10磅不止。
進食碎片化
事實是,我很快便復胖了,廚房裏並沒有瘦的廚子,因為廚師甚少感覺肚餓,即使我們難以正正經經地享用一頓「福食」,還是無時無刻都在「吃」。
試味是廚師工作裏最基本,亦極為重要的部分。每天開檔前,我習慣將所有醬料、湯汁全試一遍,檢查有否變異;備貨時,自然要試味;炒餐時,調味後更是必須試味,反覆調整,每一道菜可能要試兩三次;負責pass(傳菜位置)時,亦須為同事的出品試味、把關……每隔數分鐘,廚師便要試味。
處理食材時,會剩下許多物資,如牛扒出餐時,煎完靜置(rest)了足夠時間後,我們會為客人分切、裝盤,頭尾一些不夠漂亮的部分,被修整下來,便成為了trimming,由於不想浪費,我們往往會把這些「下欄」吃掉。Trimming包羅萬有,包括備貨時切下來的瓜果蔬菜(法國餐最喜歡將食材切得方方正正,其餘的邊角全都不要),出餐時的豬牛羊雞,pastry部的麵包皮和蛋糕邊(是我最喜歡的早餐),還有熬湯後的魚頭連骨或菜渣……棄掉實在可惜,能救的話,我們都會想盡辦法食用,只不過有時會吃厭。還未計算因種種出錯而無法送出的餐,被退回後,很大機會被送進廚師與樓面同事的肚裏去。
另外,為了轉餐,為了練習,為了試試食材供應商不時送來的新食材,廚師們在較空閒時試菜,進行不同創作,這些實驗品自然是要吃的,有時更會接連試兩三個版本,大家圍着試味、評測;遇到特別昂貴或珍貴的食材,自然亦要偷吃。總而言之,廚師未必能夠坐下來認真用餐,但以上的種種員工「福利」,已足夠讓我們的味蕾無休止地品嘗着甜酸苦辣,給予大腦一種「吃」的錯覺,因此甚少會感到肚餓。
這種「吃」,既是有意識,亦無意識,是無關欲望的。有意識在於要區別味道是否對辦,無意識是指,它只是連串身體記憶中其中一項與工作有關的反射動作。久而久之,廚師的味覺難免會慢慢退化,變得麻木起來。下班後,我發現每當我(們)能夠自主地吃,會傾向追求更強烈的刺激,吃得愈來愈濃、辣或鹹。
福食由誰煮?
雖然不是時時有胃口,「福食」還是要吃的,否則會不夠體力支撐。就我以往的經歷,我發現「福食」的好壞與一間餐廳是否美味,有頗直接的關係,它揭示了餐廳的政策、資源分配、對食物的態度及人道關懷。我曾經到訪過的「福食」天堂是某間新開業的酒店,我是opening team,那數個月的日子我享用了最理想的「福食」狀况:食物美味、營養均勻,每天早午晚,五菜一湯、甜品水果均以自助形式無限量供應;飯鐘有足足一小時,員工分時段前往飯堂用餐,可離開廚房,放下工作,坐桌椅上吃飯與休息;福食全由專責團隊提供,不用任何同事煩惱並且執行這項額外工作。這一點往往是最難實現的,搞不好,便會變成「福食」地獄。
誰負責煮「福食」是每間餐廳都會面對的營運難題,自然所有人都希望吃得好,卻甚少有人會自願擔當這項艱苦任務。煮福食不難,在小型餐廳裏,廚房連外場員工,一般是10人左右,每日煮出一菜一肉便已足夠應付。構思菜單卻令人萬分苦惱,「福食」屬於營運成本,預算有限,沒可能隨心所欲。廚師往往要遷就公司存貨空間與供應商貨期,提早規劃,預購材料,在有限範圍變化出不同菜式,更要迎合各同事口味。餐廳裏特別多外籍員工的話,便要顧及各人的忌口,如茹素的同事或因宗教而不吃豬牛的同事。使用公司的器具去煮「福食」,亦考驗廚師功力,試想像在西餐廳裏,廚師要以西式煲去炒菜(或在中菜廳煮西餐)?煮「福食」因而總被視為鍛煉員工的途徑。
在不同餐廳累積了一些經驗後,本以為「福食」已難不倒我,某次轉去某間大型餐廳,便發現人生真是一座高山!那經驗是,我必須在極密集的工作裏偷出時間準備,獨力完成30人份的大鑊飯!實在是過分輕敵了,過程中所動用的架生全部無比龐大,任何翻面、煎炒拌煮、添入倒出的動作,都極耗體力,更莫說那是犧牲了落場時間去煮的,變相我由早上8點開始,午市後煮完「福食」,立即投入晚市工作,連環直踩了14至15小時至下班,十分可怕。幸好在該餐廳有頗為公平的制度去輪替這項「福食」任務,每位同事一個月約煮一兩次「福食」,否則比炒餐更累,只能考慮辭職。
煮「福食」是一項從錯誤中習得的技能,就算懂得做飯,也不代表懂得煮「福食」,當一碟菜變成十多二十人份時,拿揑不好,自會變成災難。我試過煮壞了一鍋可樂雞翼,檸檬分量直接倍大後過多,味道變得異常苦澀,收汁亦告失敗,一直被舊同事恥笑至今。不同經驗值的同事,由於技法參差,亦會釀成各樣蝦碌場面,需緊急買外賣救亡,如新手往往不懂得使用蒸焗爐把飯蒸水,甚或忘記煲飯。試過有位外籍新同事,羞於查詢「福食」訂貨的流程,在什麼材料都沒有的情况下用公司唯一的trimming烹了一鍋紅椒飯,連經理都傻眼。比他更離譜的是,某位同事某次竟創出了「煙肉炒豬肉碎」這等頹廢菜式,被全體同事鄙視。
廚師不做飯
除了人數的挑戰,經驗值與技巧,有心機與否,煮「福食」的最後考驗是必須抓緊爐灶空隙。有時生意太旺,午餐與下午茶無縫連接,即使有人手去煮,爐頭空間亦未必足夠,都被同事佔用着用以出餐。這些時刻,必須勇敢地去搶奪爐位,以及機動地活用烤箱、扒爐、炸爐、蒸爐等進行各種工序。
當一個廚師,習慣了使用以上的專業器材煮食,尤其是煮「福食」這類平常在家也會做的菜;當一個廚師,習慣了食材由批發商送來,並習慣了日復日都有洗碗姨姨幫忙善後,自然不會想在家中做飯。試舉我最喜歡在公司煮的魚香茄子或薯仔燜雞翼為例:茄子在炸爐裏走油,不消一分鐘便可撈起瀝油,不用擔心浪費食油;雞翼燜煮前,醃好後一字排開,放扒爐上煎,可同時煎數十隻;另邊廂炒洋葱料頭,倒進一勺平常出餐用的高湯;還有各種取之不竭的香料、香草及油鹽醬醋,回到自家灶頭後,只覺一切都不順手,阻礙重重……連最鋒利的刀,都被我留了在公司呢。
想吃什麼,還是叫同事幫忙訂貨,回公司煮好了。
文、圖˙饒雙宜
編輯˙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