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周記:法國為何承認巴勒斯坦國?
【明報專訊】法國總統馬克龍對是否承認巴勒斯坦國猶豫了很久,終於在7月24日知會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表明法國將在9月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這決定引起以色列及美國不滿是意中事。以軍在加沙的殺戮尚未休止之際,討論巴人立國有沒有意義?
以色列政客對法國這決定反應激烈,用盡不同言辭侮辱法國。總理內塔尼亞胡「強烈譴責」馬克龍,稱現在承認巴勒斯坦國有如「獎賞恐怖主義」,是「剿滅以色列的跳板」,聲言巴人立國並非要跟以色列並存,而是要取代以色列云云。大概內塔尼亞胡以為世人都經過以色列洗腦,忘記了1993年《奧斯陸協議》中以色列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早已互相承認,拒絕互相承認的只有內塔尼亞胡等右翼以色列政客以及他們的敵人哈馬斯。有以色列政客則暗示法國決定是因為國內伊斯蘭移民的影響,試圖挑起法國族裔矛盾。
至於一直鼓吹以色列吞併西岸的財長Bezalel Smotrich則「感謝」馬克龍,令他們更有理由吞併西岸。事實上,以色列在加沙狂轟濫炸同時,亦在加緊吞併西岸土地。今年1月,以軍在西岸北部展開「鐵壁」軍事行動,暴力清空營地,造成逾42,000人流離失所。以色列欲吞併西岸的意圖昭然若揭。國會上周三通過一項「議程動議」,內容為「對西岸行使主權」。雖然動議純粹是宣示性質,但《國土報》稱,可能引發國會就吞併西岸展開更廣泛的辯論。
不是一時三刻的決定
如果一直有留意法國的報道,便知道承認巴勒斯坦國並不是一時三刻的決定。馬克龍去年5月訪問德國時已表示「完全準備好」承認巴勒斯坦國,但強調要在合適時機行事。據法國《世界報》當時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法國政府內部有關討論其實已相當深入,只是認為時機未到。馬克龍今年4月曾到埃及考察以色列封鎖人道物資進入加沙的情况,回國後激動地表示將承認巴勒斯坦國。他當時在X解釋法國的立場,稱唯一出路是政治方案,令以巴雙方都得到鄰國承認。結果惹來以色列強烈反彈,內塔尼亞胡之子更在社交網站用「頂你」(screw you)回應馬克龍。法國原計劃在6月跟沙特阿拉伯主持聯合國會議時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但因以色列襲擊伊朗而延遲。
歷史上,法國與以色列關係密切。一次大戰後,法國與英國成為中東地區兩大殖民強權,在地區爾虞我詐。法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驅逐管理巴勒斯坦的英國。以色列建國後,法國於1946至1958年間提供大量先進武器,使其得以立足。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法、英、以三國聯手進攻埃及,最終在美蘇壓力下撤軍,此事件也象徵英法在中東的地位開始衰退。1967年六日戰爭後,戴高樂對以色列實施武器禁運,又提出「雙重承認」原則: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同時也承認巴勒斯坦,並要求以色列撤出佔領區。此原則成為法國外交政策的基礎。不過,1990年代以巴和談由美國主導,法國與歐洲被排除在談判之外,對以巴問題難有實質影響力。
兩國方案早已名存實亡。內塔尼亞胡從政以來便反對《奧斯陸協議》,而哈馬斯於2023年對以色列的恐襲更給了他藉口,宣稱巴人建國將威脅以色列安全。拜登政府雖重提「兩國方案」,稱其為長遠解方,但沒有實質推進。至於特朗普更沒有方案可言,他所關心的只是做deal。
扭轉局勢還是擺姿態
關鍵與美國、沙特周旋
據《世界報》點算,目前已有148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法國只是第149個承認的國家,雖然作為首個承認巴人立國的G7成員國有象徵意義,但能否動搖殘酷的現實?以色列自對加沙展開軍事行動以來,不少歐洲國家相繼已承認巴勒斯坦國,包括西班牙、愛爾蘭、挪威等,雖然顯示以色列在國際舞台上日益孤立,但仍無法改變現實。
大家都心知肚明,唯有一個國家的政策轉向才最具實質影響力,那就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Marc Lynch與馬里蘭大學教授Shibley Telhami近日在《外交事務》撰文,題為「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Recognizing Palestine」(承認巴勒斯坦的希望與危機),指出若有新一波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會有強烈象徵意義,也有助以巴議題重回國際法框架,但亦要小心避免淪為姿態。真正的關鍵,在於特朗普。
雖然特朗普目前仍支持以色列對加沙的軍事行動,但文章指出,以色列在伊朗與敘利亞問題上與美國政策漸行漸遠,而以色列愈來愈受國際孤立也使其對美國更加依賴。特朗普本性善變、不受外交傳統拘束,或許更有可能在以巴議題上作出意外轉向。該文指出,若特朗普選擇承認巴勒斯坦國並促使以色列結束加沙戰爭,將有助於他實現三大外交目標:重啟伊朗核協議、鞏固美國在海灣地區的戰略聯盟,並證明他在外交上勝過歷任總統。
相信馬克龍在決定承認巴勒斯坦國時,並未忽視美國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會如何跟特朗普周旋將備受關注。馬克龍亦重視另一個關鍵人物,即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根據法國媒體報道,馬克龍早前一直與沙特就「兩國方案」進行磋商,試圖在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同時,也促使沙特承認以色列,藉此推動一項涵蓋整個中東的全面和平方案。沙特跟以色列建交本是特朗普及以色列一直想達到的目標,但沙特因為加沙戰爭而拒絕承認以色列,馬克龍究竟有何籌碼,仍有待觀察。
一場屬於法國的自我救贖
但無論如何,承認巴勒斯坦國是正確的一步,也是一場屬於法國的自我救贖。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恐襲以色列後,法國跟很多西方國家一樣對以色列表達無條件支持,甚至禁止國內撐巴人示威。法國擁有歐洲最大的猶太人口及伊斯蘭人口,以巴議題一向敏感。在2023年10月後,有關議題更掀起激辯,當中涉及二戰的歷史遺產、殖民鬥爭、以及政治人物對歷史的操弄。法國二戰時曾協助納粹將法國猶太人送往集中營,法國戰時有8萬猶太人消失,而法國要到1995年時才承認責任。一些學者便認為,大屠殺的罪疚感使法國、荷蘭與德國對批評以色列格外謹慎。更令局面複雜的是,法國本身反猶罪案上升,關心反猶罪案原是十分正當,但以色列以至法國國內右翼政客卻不時以「反猶」指控作武器,抹殺支持巴人的言論。
法國跟以色列的軍火交易亦日漸受關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於2023年4月通過對以色列實施武器禁運的決議,法國投下棄權票。對於向以色列軍售,法國官員說法反覆:一時聲稱僅出售零件,一時又稱僅限防禦性技術,並不得用於佔領區。官方強調軍售僅佔法國軍備出口的0.2%,比例極低。
然而,2024年3月,調查媒體Disclose揭露,法國於2023年10月底,批准馬賽公司Eurolinks向以軍主要供應商IMI Systems出口一批機槍零件,秘密自馬賽港運往以色列,疑被用於攻擊加沙平民。國防部長雖承認批出許可,卻稱未授權以軍使用,但未平息爭議。今年6月,馬賽碼頭工人攔截另一批準備出口以色列的機槍零件,工會聲明拒絕成為「種族滅絕幫兇」。人權聯盟(LDH)隨後入稟控告Eurolinks與IMI Systems涉犯「戰爭罪」、「危害人類罪」與「種族滅絕罪」共犯,要求司法調查自2023年10月以來法國是否向以軍提供軍備,並追究批准部門責任。
據加沙衛生部上周五公布,自2023年加沙戰爭展開以來已導致59,676巴人死亡。加沙日益惡化的人道災難,令法國難以曖昧下去。馬克龍這一步會是扭轉局勢的關鍵,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表態,便要看他如何跟美國及沙特周旋了。
文˙林康琪
編輯˙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