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專業、職缺不對口 大學學位光環失 學歷貶值 做通才還是專才?
【明報專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本月中放榜,「摘星狀元」及其升學意向一直受媒體關注,有網民揶揄成績好的同學都一窩蜂選醫科。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稱期待狀元有多元職業取向,希望日後記者訪問他們時有人說想做大廚和舞台設計等,有網民卻質疑這樣是人才錯配。話說回頭,至少選讀醫科畢業後仍可當醫生,選讀其他科目長了學識卻不一定擁有對應社會需要的謀生技能。事實上,隨大學學位稀缺不再,大學學歷正在多國以至本港就業市場貶值,學生升學數據亦反映以上轉變。加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普及,變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大學的功能似乎被削弱,一張沙紙未來會淪為廢紙嗎?
學歷價值取決於市場供需情况
2017/18年度本地中學日校的中六級人數為52,525,當年有46,703人(包括非正修讀「大學聯合招生(JUPAS)」下全日制學士課程的往屆DSE考生及應屆DSE重考生)申請JUPAS,當中20,119人獲正式遴選取錄資格,其中16,538人(82.2%)獲學士學位課程錄取,餘下的則被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課程取錄。
6年後,本地日校中六生減約17.9%至43,135人,2023/24年度申請JUPAS的人數跌約15.1%至39,634人,但經正式遴選獲課程錄取的學生人數沒顯著下降,有15,776人,佔整體約四成。
JUPAS以外,據教育局設立的「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E-APP)」統計,從2017/18年度至本年度經E-APP申請學士學位課程的人數也沒太大浮動,數字均不超過2萬,每年平均有15,300人申請。不過副學士學位課程的申請人數卻由2017/18年度的46,555人增至本年度的76,440人,升幅約為64.2%;高級文憑課程本年度則有45,114人申請,比2017/18年度的31,162人增約45%。按學科劃分,商業及管理課程為每年最多人選擇的學科,其次是社會科學。
報讀大學的學生減少,錄取人數未減,這或與學齡人口下降有關。與此同時,近年不少專上學院申請升格為私立大學,包括已獲正名的香港恆生大學和聖方濟各大學,還有申請成為應用科學大學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和東華學院。
記者好奇大學增多,學士學位愈普遍,是導致學歷貶值的原因嗎?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Satoshi Araki說他無法直接否認此說法,因為學歷文憑的價值取決於供應與需求,故更多高等教育學院升格大學,意味就業市場上擁有學士學位的人力資源隨之增加,變相令學位不再稀缺,造成學歷通脹(credential inflation),引致學歷貶值。然而Satoshi強調,升格大學這行為本身並未造成學歷通脹,學歷通脹只是「供需平衡」的結果。「因此高等教育學院升格大學可以是加劇學歷通脹的部分原因,但學歷通脹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
訓練職業技能 換跑道尋機遇
Satoshi總是聽到本地和內地學生說,即使畢業於頂尖大學,他們依然求職難,「尤其是所讀學科與容易在勞動市場裏獲得回報的硬(專業)技能無關」,例如人文學科,有學生從社會學轉讀社會工作,「因為社會工作較直接符合勞動市場的人才需求」,有些則轉讀法律,「因為法律學士或碩士學位在就業市場上更有用」。
不過Satoshi直言搵工易與否,跟學科沒必然關係,「這也視乎畢業生實際擁有的技能和經驗」,他續說有社會學畢業生覓得不錯出路,亦有其他科系的學生轉修社會學,「他們相信(透過社會學)學習如何分析數據,未來將有利於他們找工作。」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按修課程度劃分其資助全日制課程畢業生的就業情况,2022/23年最新數據顯示,學士學位畢業生比副學位的全職就業率高約53個百分點,其平均年薪差距約為87萬,此差距比2017/18年統計的多出近一倍,可見大學學位的就業回報仍較其他學歷高。但亦有研究發現2023年從事文員和服務行業等相對低技能職位的大學生佔整體大學學歷勞工近兩成。
如此看來,大學畢業後,所讀專業與職缺不一定對口,學生或需另外接受職業技能訓練,而大學不是唯一升學出路。
職專文憑課程未因時制宜
今年19歲的Anna(化名)因中三時成績欠佳,她不想留班便另謀出路,退學選讀職業訓練局(VTC)青年學院的職專文憑(專業美容),盼日後能繼續升學。Anna說,職專文憑畢業生符合升讀高級文憑課程的一般入學條件,可毋須面試並獲「預先錄取」VTC的高級文憑課程,「不用與DSE考生競爭」。報讀高級文憑課程要求為DSE五科成績達第二級或以上,她稱持有職專文憑即代表在DSE考獲同等成績。
Anna本身熱愛cosplay(角色扮演)文化,她想深造化妝美容知識和技巧,日後成為專業化妝師。不過她認為該職專文憑課程內容未有因時制宜,指教學妝容沒緊貼潮流,例如時興的韓國女團妝容。至於美容部分,Anna說教學內容以美容手法和產品知識為主,機器的操作使用則涉獵甚淺。她續指美容業界現時多用美容儀器為顧客調理皮膚狀况,「美容公司用的和學校用的可能不一樣,變相又要從頭學過」。
於是Anna升讀高級文憑時再次轉換跑道,她選讀了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的醫療保健課程,學習內科、老年及精神健康護理等。她認為醫療保健的知識和技能比化妝更為通用,因現時安老院舍數量不少,服務需求大,而「人口老化問題日漸嚴重,所以就業機會應該更加多」。
大學生職專生 職涯發展隨時間反轉
美國全國學生信息交換中心研究所(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Research Center)於今年5月發布Current Term Enrollment Estimates (當下學期入學估算)報告,他們估計今年春季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已連續三年錄得可觀的入學率增幅,自2020年春季升近20%。
Satoshi分析美國的升學現象,說學生選讀職專,背後原理與大學生轉修學系雷同,因為「個別領域十分需要人力上的專業技能」。不過Satoshi特別提到「金錢也是一項重要指標」,他解釋美國大學學費不菲,不少畢業生背負沉重學債。根據美國教育部2022年數據,約4300萬名學生欠貸,總額逾1.6兆美元,至今仍有四分之一人拖欠,特朗普政府5月重啟追繳工作。
Satoshi說,比較學債纍纍與大學生就業沒絕對保證的現實情况,學位不是未來生活的保障,「對那些不是升讀高排名大學的學生來說,(讀職專)是頗理性的決定」。美國也有學歷通脹,但對比日本和歐洲國家,Satoshi說學歷的經濟回報在美國相對高。
兼具高學歷與技能 或不受影響
2022年Satoshi曾就學歷通脹及「去學歷化(decredentialization)」發表研究,除了教育擴張使高等教育機會增,更多人取得大學學位,降低學位對求職的影響力,減少學位的價值,致學歷貶值之外,他指出高學歷人群的技能水平下降也或造成學歷貶值,只有兼具高學歷和技能的人才不受學歷貶值影響。
職專與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差異大嗎?Satoshi說有研究表明,在職業生涯初期,相比一般大學生,職專生可獲較穩定和高收入的工作,但這情况隨時間推移而反轉,「因為大學生掌握更多基礎的主要通用技能,他們可借助這些技能來適應環境轉變」,故職專生在職場上比大學生更難晉升。假如與常春藤聯盟等頂尖大學畢業生比較,Satoshi則說職專畢業生的起薪遠比他們低。
AI時代 大學學位的意義?
Satoshi說只擁有特定專業技能,對通用技能涉獵較少的人「在多數情况下會被淘汰」,他解釋,當勞動市場對這些技能的要求減少,專才的地位便會削弱。那麼這個社會實際需要的是通才,而非專才?
Satoshi指不同國家的情况各異,他說歐洲國家例如德國和奧地利,「他們的大學學位與特定工作技能緊密相連,畢業生可明確地找相應工作」。德國的大學專注於研究,適合探尋科學、學術和理論性質教育的學生,另設以實踐和應用為導向,教授學生職業實務操作的應用科學大學。
相較之下,美國、日本和香港等地的大學傾向全人教育,Satoshi說學生習得多重技能並非壞事,不過大學生光是應付主修學科,爭取高學分畢業,大多無暇副修其他科目,「理想上學多樣技能是保障前途的方法,但現實是這樣做很難。」
隨AI應用急速發展,Satoshi說「高度專業的人才需求必然存在」,但其餘工作大部分只須具備讀寫、運算和社交能力,以及毅力便能勝任。他舉例說,日本跨國公司招聘時不會只評估應徵者的技能,而着重看他們貢獻公司的未來潛力。不過Satoshi坦言,應徵者畢業的大學排名或構成公司評議其潛力的因素。
Threads上不乏「原來ChatGPT還能幫你學語言!」之類的帖文,使用AI工具自學似乎已成趨勢。Satoshi說大學教師鼓勵學生用AI工具輔助學習,他從傳統角度來說,這樣或導致學生研究資料和寫論文的能力下降,但亦意味學生能活用科技,「比上幾代人更有創造力」。
至於AI應用普及會否使學歷貶值問題更嚴重,Satoshi指有機會但非必然,他再次強調這涉及供需平衡的問題。在當下勞動市場,能有效利用AI技術的人才需求增加,「對於掌握這項技能的應屆畢業生來說是機會」,他說部分涉簡單寫作和設計的工種或會被AI取代,但亦會造就新工種出現。
但Satoshi認為大學學位的回報遠不止是硬知識,還有其他軟技能,例如透過大學活動建立人際關係,培養社會資本,而強大的人際網絡有助求職,「這些不能透過主修專業和GPA來評估」。
【學歷貶值篇】
文˙ 姚超雯、范啟智
{ 圖 } 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