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節2025觀察筆記(AKA《今日「二次元」考現辭典》)
【明報專訊】1999年,香港動漫電玩節的前身「香港漫畫節」(Hong Kong Comics Festival)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御宅文化漸入香港公共舞台。彼時的「漫展」尚未頻頻出現國際品牌與知名IP,更像是本地動畫(Anime)、漫畫(Comics)、遊戲(Games)(簡稱ACG)愛好者之間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同溫層聚會。
經過26年迭代,2025年度的香港動漫電玩節(ACGHK 2025)於7月25日至2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盛大舉行。此刻,「九展」結束營運不復存在,而從旺角的格仔舖、深水埗黃金商場或銅鑼灣的模型小櫃到會展的巨型展台,「二次元文化」亦改朝換代。
面對人龍交織、難以歸類的展場,記者試圖以一套完全不專業的小辭典記錄動漫節現場的眾生百態。
《今日「二次元」考現辭典》,有定義,不科學,主觀帶私情。
1.泛化的御宅族、二次元(Otaku、ACG fan)
定義:
「御宅族」(Otaku)一詞原指沉迷日本動畫、漫畫、遊戲(ACG)的愛好者,早期多帶有負面標籤,刻板形象通常是以男性為主、沉迷虛擬世界、性格孤僻的邊緣人物。然而,隨着社群媒體的普及、產業消費的擴張與文化政策的主流化轉譯,這一詞彙的邊界逐漸模糊,意涵也漸趨泛化。
如今,「御宅」有時被用作泛指對ACG元素有明確情感投入與認同者的統稱,在中文語境,「二次元」一詞反而更為流通與中性,更能涵蓋從硬核愛好者到輕度參與者的廣大圈層。雖然仍可區分出「核心宅」與「泛二次元」等圈層,但整體而言,相關群體已超越性別與年齡的局限,形成一種多元且帶有主流能見度的文化消費共同體。
考察片段:御宅已非孤島
由屯馬線轉車前往會展,記者在紅磡站便驚覺自己已成為車廂內的「異類」:黑髮、素面、日常服飾,在一車繽紛亮眼的假髮與痛袋中顯得異常平凡。列車一抵達會展站,身邊多為12至16歲的少年少女們集體啟動「動漫跑」(anime run)模式,一路衝向會展門外打蛇餅,如臨朝聖巡禮。在伸至天橋、人行道的人龍之中,老中青幼面孔混雜共處,少年、少女、不同界別的社會人士,都在這場展會裏找到自己投射的角色、情緒與位置,御宅已非孤島。
2. 獨立設計潮玩(Art toy)
定義:
Art toy一詞及其現象最早出現在1990年代的日本、香港與美國,泛指以角色為核心、結合設計語彙與流行元素的收藏型玩具,包括獨立設計師品牌、手辦模型等,介於藝術雕塑與商品模型之間,形式上具有高度複製性。演化與擴散的過程中,art toy與街頭塗鴉、當代pop art各式美術風格融合,跨界中與ACG文化共生成長,進入動漫展會與青年消費日常。
考察片段:藝術品?塑膠期貨?
在匯集多國創作者的展台(「香港國際潮玩博覽」區域)可見排列整齊的塗裝公仔、模型,售價從數百至千元不等,既有「限定款」(only one)」,也有批量複製品。記者默默數着:只是換色、改模或貼紙,替角色套上動物外皮,或將之前的造型反色處理,就能生出下一波「限定」,這真的是藝術品,還是只是一種比NFT更好看的「塑膠期貨」?
展會中還藏着銷售之外的另一重氣氛,幾十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設計師並未熱中吆喝銷售,而是靜靜伏案創作。記者見到馬來西亞的創作者林俊宏正在用黏土和工具練習塑形,詢問得知他正為第二日的demonstration(於漫展舞台現場展示創作)做準備。同樣,日本設計師Baron Ueda也正在攤位上低頭繪製原創角色「AI Bear」,記者觀察到他準備了多張細緻的馬克筆試色稿。其他來自阿根廷、印尼、泰國等地的創作者也同樣在展位上即席創作簽繪,在手起筆落之間試圖創造art toy獨特、限定的靈光。
3. 非典型角色扮演(Cosplay)
定義:
Cosplay,縮寫自costume play,意指扮演特定ACG角色的視覺形象和動作行為。當下的cosplay不再局限於動漫角色扮演,亦出現原創角色(OC, original character)、VTuber擬人化、性別反轉版、梗圖迷因(meme)角色等多樣形式。
考察片段1:創作者話事
會場某角,記者遠遠看見一位身著西服、頭戴巨大魚頭面具的形象在人群間游走。面具無表情,身形神秘,無從判斷角色性別。當你盯着ta看得久了,ta會慢慢靠近——不語,只是凝視,再轉頭離開,彷彿自有一套不必對人解釋的行動節奏。
記者上前詢問對方扮演的角色出處,意外聽到一把清脆女聲答:「係我自己整嘅OC嚟㗎~特朗普變魚!」
再三確認,「特朗普?真係講緊Donald Trump嗰個特朗普?」
「Yes!」
確實是Donald Trump的那個特朗普,但為何不是一名白人男性,而是一條穿西裝的魚頭人?聽落荒謬,望落都唔合常理,但角色設定竟有種奇異的自洽感。設定詳情大概只有OC創作者自己能夠解碼,在角色再現的宇宙裏,邊界模糊、出處毋須正典授權,存在本身即理由。
考察片段2:天馬行空全憑個人喜好
展場內,一嚿塑膠袋在人群中搖搖擺擺,印有醒目的品牌名「衛龍」和品名「魔芋爽」。沒錯,這不是某個動漫人物,也不是虛構角色——是一包來自中國內地的辣味零食。扮演者在受訪時難掩興奮地表示這是她最喜歡的食物:「以前的香港並不常見,我常常去優品360買。因為想吃,於是就想cos。」
扮魔芋爽,唔需要理由,唔使搵化妝師,唔使砸錢買戲服。
此外,展場中出現麥當勞叔叔(Ronald McDonald)和KFC上校(Colonel Sanders)聯動扮演,引來不少觀眾圍觀與合照——此類cosplay介乎惡搞、致敬,甚至有點像「行動式傳銷」。動漫節這個「限定嘉年華」正正提供契機和氛圍,大眾藉機將生活中熱愛之物角色化,讓個人喜好閃現大眾空間。
4.夢回童年初代(The First Generation)
定義:
「初代」原指某一作品或系列的最初版本、第一代角色設定,常見於長壽IP(如《寶可夢》、《高達》、《美少女戰士》等)中。在ACG文化語境裏,「初代」不僅是一個時間標記,更是一種「原典正統」的象徵——強調老粉絲的對角色或作品資深的情感連結。
考察片段:經典造型橫跨不同世代
動漫節現場仍不時可見《海賊王》(《ONE PIECE》)「草帽小子」路飛的經典造型:草帽、紅背心、藍短褲,1990年代少年漫畫的元氣與自由,彷彿穿在身上就能再次啟航。穿著者未必是「中二」世代,反倒多為三四十歲左右的成年男性,也偶見家長為小孩精心搭配的角色服,將自己的童年熱愛轉贈下一代。
在角色更迭與趨勢流轉之間,「初代」造型猶如錨點。
初音未來2007年出道時的「初代公式服」、紅白帽搭牛仔褲的寶可夢訓練員、粉紅蓬裙的魔法少女……這些造型可能早已不再流行,但幾乎每一屆動漫節都會有其身影,如常駐角色般被魔法陣重新召喚。
記者發現,自己由小五開始喜歡的《魔法少女》角色在2025年還頗有人氣,遂心滿意足離場。果然,「奇蹟和魔法是存在的」。
文、圖˙于惟嶼
編輯˙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