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感冒卻起紅疹還住院?抗生素不是萬靈丹,用錯恐更嚴重
孩子感冒就吃抗生素比較快好?小心這樣的觀念反而害了孩子。抗生素並非萬靈丹,錯誤使用可能引發過敏、腹瀉,嚴重甚至需住院治療,還可能養出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常見的錯誤用法有哪些?又會對孩子健康造成什麼影響?
2歲男童因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EB病毒感染)高燒不退,家人擅自將祖父剩下的500mg劑量安莫西林(Amoxicillin)抗生素,減量後給孩子服用。
結果幾天後,孩子不僅未改善,還全身起紅疹、嘔吐、活動力下降,送醫後診斷為藥物引起的延遲型紅疹。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明,這種紅疹是安莫西林抗生素與EB病毒交互作用所致,通常服藥後第3~5天會出現。
這類事件並不罕見。根據食藥署統計,從2020年起至今,抗生素用藥不良反應通報件數為2,354件,其中12歲以下兒童就占154件。不良反應中,最常見為皮膚紅疹(69.9%)、腸胃道不適(13.1%)、呼吸道症狀(3.4%),而最常見引發不良反應的抗生素成分就是安莫西林,佔所有通報的一半以上。
「兒童並不是縮小版的大人,兒童用藥必須根據體重、體表面積來換算劑量,」吳昌騰指出,兒童的身體構造和成人不同,代謝系統尚未成熟,對藥物的吸收與排泄都會影響劑量與效果。不少家長會拿自己吃的藥「加加減減」,但即便減量也無法預估是否安全,而部分藥品可能導致兒童呼吸抑制、腸阻塞、抽搐、心律不整等嚴重不良反應。
抗生素不是退燒藥!誤用反而更危險
「小孩發燒好幾天了,是不是該吃抗生素?」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感冒、發燒時,常懷抱「吃藥比較保險」的心態。吳昌騰提醒,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的藥物,對大多數病毒引起的感冒、腸胃炎、支氣管炎等無效,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是由特定細菌引起的扁桃腺炎、中耳炎,或是細菌性肺炎、泌尿道感染及蜂窩性組織炎。
吳昌騰提醒,皮膚出疹、腹瀉等皆為常見的不良反應,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用藥後出現新的症狀,建議回診由醫師根據病程、藥物綜合判斷。同時須注意,因為抗生素好菌、壞菌都殺,會對腸道菌叢產生影響,導致菌叢失衡。
家長最常犯3大錯誤:沒吃完、亂補吃、吃別人的藥
除了共用藥品,最常見的錯誤用藥習慣是沒吃完就停藥,吳昌騰曾遇過5歲男童因喉嚨痛、發燒、出現「草莓舌」等症狀,診斷為A型鏈球菌感染,引起猩紅熱,開立10天的抗生素療程,並強調必須準時、足量服用。
但症狀改善後,家長自行提前停藥,結果孩子幾天後再次高燒回診。吳昌騰指出,鏈球菌感染若療程不完整,可能導致風濕性心臟病、腎炎等嚴重併發症,且細菌未完全清除,更容易產生抗藥性,後續治療更棘手。
「抗生素不是吃到退燒就停,而是要吃到療程結束,才能真正清除細菌,」吳昌騰強調,況且A型鏈球菌感染前陣子在社區中流行,不少孩子都中招,家長協助兒童服藥時,一定要多留意。
另外,抗生素不規則用藥也很危險,除療效不佳,也易產生抗藥性,如家長不慎忘記餵藥,建議要跟醫師討論,調整當天用藥間隔時長,確保用藥足量,隔天再恢復正常用藥時間;若遇到孩子吐藥,則應回診補足劑量,避免抗藥菌產生。
家長是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要避免錯誤用藥,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劉佳萍說,應把握「4不1要」原則:
1.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2. 不隨便購買抗生素
3. 不吃他人抗生素
4. 不隨便停藥
5. 要遵守醫囑用藥
錯誤使用抗生素看似只是一次疏忽,卻可能為未來埋下更大健康風險。抗藥性細菌的產生,意味著當孩子日後真的需要治療時,可能無藥可用。當孩子感冒生病時,家長應與醫師充分討論病因、遵守用藥原則。只有在正確時機、正確劑量下使用抗生素,才能讓它發揮應有功效,避免造成更嚴重的潛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