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只是感冒卻起紅疹還住院?抗生素不是萬靈丹,用錯恐更嚴重

康健雜誌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出處/康健雜誌 文 / 葉懿德 圖/Freepik
只是感冒卻起紅疹還住院?抗生素不是萬靈丹,用錯恐更嚴重

孩子感冒就吃抗生素比較快好?小心這樣的觀念反而害了孩子。抗生素並非萬靈丹,錯誤使用可能引發過敏、腹瀉,嚴重甚至需住院治療,還可能養出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常見的錯誤用法有哪些?又會對孩子健康造成什麼影響?

2歲男童因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EB病毒感染)高燒不退,家人擅自將祖父剩下的500mg劑量安莫西林(Amoxicillin)抗生素,減量後給孩子服用。

結果幾天後,孩子不僅未改善,還全身起紅疹、嘔吐、活動力下降,送醫後診斷為藥物引起的延遲型紅疹。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明,這種紅疹是安莫西林抗生素與EB病毒交互作用所致,通常服藥後第3~5天會出現。

這類事件並不罕見。根據食藥署統計,從2020年起至今,抗生素用藥不良反應通報件數為2,354件,其中12歲以下兒童就占154件。不良反應中,最常見為皮膚紅疹(69.9%)、腸胃道不適(13.1%)、呼吸道症狀(3.4%),而最常見引發不良反應的抗生素成分就是安莫西林,佔所有通報的一半以上。

「兒童並不是縮小版的大人,兒童用藥必須根據體重、體表面積來換算劑量,」吳昌騰指出,兒童的身體構造和成人不同,代謝系統尚未成熟,對藥物的吸收與排泄都會影響劑量與效果。不少家長會拿自己吃的藥「加加減減」,但即便減量也無法預估是否安全,而部分藥品可能導致兒童呼吸抑制、腸阻塞、抽搐、心律不整等嚴重不良反應。

抗生素不是退燒藥!誤用反而更危險

「小孩發燒好幾天了,是不是該吃抗生素?」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感冒、發燒時,常懷抱「吃藥比較保險」的心態。吳昌騰提醒,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的藥物,對大多數病毒引起的感冒、腸胃炎、支氣管炎等無效,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是由特定細菌引起的扁桃腺炎、中耳炎,或是細菌性肺炎、泌尿道感染及蜂窩性組織炎。

吳昌騰提醒,皮膚出疹、腹瀉等皆為常見的不良反應,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用藥後出現新的症狀,建議回診由醫師根據病程、藥物綜合判斷。同時須注意,因為抗生素好菌、壞菌都殺,會對腸道菌叢產生影響,導致菌叢失衡。

家長最常犯3大錯誤:沒吃完、亂補吃、吃別人的藥

除了共用藥品,最常見的錯誤用藥習慣是沒吃完就停藥,吳昌騰曾遇過5歲男童因喉嚨痛、發燒、出現「草莓舌」等症狀,診斷為A型鏈球菌感染,引起猩紅熱,開立10天的抗生素療程,並強調必須準時、足量服用。

但症狀改善後,家長自行提前停藥,結果孩子幾天後再次高燒回診。吳昌騰指出,鏈球菌感染若療程不完整,可能導致風濕性心臟病、腎炎等嚴重併發症,且細菌未完全清除,更容易產生抗藥性,後續治療更棘手。

「抗生素不是吃到退燒就停,而是要吃到療程結束,才能真正清除細菌,」吳昌騰強調,況且A型鏈球菌感染前陣子在社區中流行,不少孩子都中招,家長協助兒童服藥時,一定要多留意。

另外,抗生素不規則用藥也很危險,除療效不佳,也易產生抗藥性,如家長不慎忘記餵藥,建議要跟醫師討論,調整當天用藥間隔時長,確保用藥足量,隔天再恢復正常用藥時間;若遇到孩子吐藥,則應回診補足劑量,避免抗藥菌產生。

家長是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要避免錯誤用藥,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劉佳萍說,應把握「4不1要」原則:

1.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2. 不隨便購買抗生素

3. 不吃他人抗生素

4. 不隨便停藥

5. 要遵守醫囑用藥

錯誤使用抗生素看似只是一次疏忽,卻可能為未來埋下更大健康風險。抗藥性細菌的產生,意味著當孩子日後真的需要治療時,可能無藥可用。當孩子感冒生病時,家長應與醫師充分討論病因、遵守用藥原則。只有在正確時機、正確劑量下使用抗生素,才能讓它發揮應有功效,避免造成更嚴重的潛在危害。

查看原始文章

50歲以上半數有肌少症風險 有運動就不會肌少症?醫揭3大迷思

康健雜誌

益生菌怎麼吃最有效?何時吃?醫師解析早晚吃法、功效與禁忌

康健雜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康健雜誌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控糖非越低越好!7旬嬤按時服藥竟低血糖,醫:這指數低於6.5%更有害,控糖不是數字,而是生活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準備、彈性、樂觀」增強照顧韌力 家照據點陪你完成這場耐力賽

台灣健康醫療網

銀髮族易骨質疏鬆患肌少症?營養師揭5大營養易忽略

am730

高血壓藥要吃一輩子嗎? 醫授6種有效生活型態改變法

台灣健康醫療網

韭菜是天然壯陽菜?醫生解釋營養功效與潛在風險

am730

中醫「眼針療法」搭配西醫 解決40歲男「複視」困擾!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夏日腸胃炎好發!生食是高風險來源 室溫2小時恐生病菌

中天新聞網

年輕人注意!肥胖加速衰老1.5倍 失智風險大增

中天新聞網

8週見效!6種食物助DNA年齡倒退 薑黃、莓果都上榜

中天新聞網

早期失智症狀易與老化混淆! 亞東推動雙軌新照護模式

NOW健康(TW)

早產兒染RSV易重症、插管!健保擴增單株抗體給付 「未滿36週」皆受惠

台灣健康醫療網

背痛不一定是肌肉拉傷? 恐是高血糖引發血糖性神經痛

NOW健康(TW)

吞嚥困難、胃食道逆流治不好!他靠「食道壓力檢查」揪罕病

中天新聞網

55至64歲原住民福音 今年8月起能完整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

台灣健康醫療網

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感覺快死了」…13種症狀判斷自己是否有「恐慌症」,醫師教你這樣自救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上消化道檢查的新選擇,輕鬆了解膠囊內視鏡的檢查流程與特色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高溫吹頭或自然風乾極傷髮 醫生教3招安全用風筒

am730

蛀牙拖成蜂窩性組織炎!醫:每年季節交替患者增2-3成

中天新聞網

別上大麻的當! 成癮使多巴胺過度活化恐致精神分裂症

NOW健康(TW)

2025「B群推薦」專家評比最熱門的10款!B群挑選指南知識一次看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少吃多動卻瘦不下來?減重醫:別怕吃碳水、運動要適度

中天新聞網

「氣泡水好處」多,夏季消暑助減肥?但3種人不適合喝氣泡水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翁PSA異常聽信好友「只是發炎」 睪丸「緊緊的」確診晚期攝護腺癌

台灣健康醫療網

耳朵竟然都有關節炎!咀嚼大笑都會痛 小心「顳顎關節炎」4警號

am730

長期疲累又查不出病因?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

NOW健康(TW)

政治對立引發精神壓力!醫:非黑即白思維恐影響心理健康

中天新聞網

不等病人上門!中醫師深入居家醫療現場,讓老病人重新踏出家門

康健雜誌

地瓜取代白飯控血糖?營養師:烤地瓜升糖指數比蒸的高

中天新聞網

登革熱疫情單週創新高 疾管署呼籲做好防蚊措施4步驟

台灣健康醫療網

只要做1動作,就能測出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2張圖教你自我檢測

康健雜誌

全台每年吞11億顆安眠藥!食藥署警告:吃安眠藥「5件事絕對不能做」

康健雜誌

小心高溫傷人 台中年男子流汗太多致急性腎衰竭

am730

火腿蛋配奶茶恐養大腸癌!醫:亞硝酸鹽+反式脂肪的組合

中天新聞網

不只咖啡!醫列「胃食道逆流」4大地雷飲食 番茄、炸雞都得少吃

台灣健康醫療網

選舉症候群恐致心血管病變!精神科醫籲:維持規律生活

中天新聞網

醫療系統聯盟十年再出發!攜產官學共探智慧醫療未來藍圖

台灣健康醫療網

【性愛節】英國性愛節千人湧小鎮狂歡 性愛知多少!

高燒 Gofever

生物眼角膜修復醫材 可望為等待眼角膜移植患者見光明

NOW健康(TW)

乳癌術後該穿什麼?醫師提醒:選錯內衣恐加重不適!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不只是過動!《我們與惡的距離II》揭ADHD治療困境...把握早療黃金期,出現4大徵兆快就醫

良醫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