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褪黑激素!睡眠新趨勢「食慾素」是什麼、副作用、效用劑量、自費價格
睡眠障礙已被發現與多項健康因素相關,長期失眠將導致失智風險提升 2.12 倍、高血壓風險增 4 倍、心衰竭風險高 5.25 倍等,更較容易造成衰弱、跌倒,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
據國健署 2019 年統計,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約為 10.7%,其中,以 60〜69 歲族群最多,達 22.7%。健保署統計,健保安眠藥申報量連年攀升,服用人數超過 450 萬,每年總服用量超過 11 億,平均每人每年服用超過 200 顆。
也因此,「你睡得好嗎」這句話,早已取代傳統「吃飽沒」的寒暄,成為台灣社交最真實的問候。如何安全、有效提升睡眠品質,已成為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健康課題。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傳統助眠藥物雖能短暫改善睡眠,卻也潛藏依賴性、戒斷症、認知退化,甚至增加失智風險。而隨著睡眠醫學新藥研發突破,目前,已有針對「食慾素系統」的新型助眠藥物上市。
目前臨床常見助眠藥物分為兩類,苯二氮平類藥物(BZD 類)及非苯二氮平類藥物(Z-Drug 類)。前者歷史悠久,能透過抑制大腦神經活性達到鎮靜效果,後者則作用於特定神經受體,能加速入睡、減少宿醉感,因而廣泛使用。
然而,這類藥物長期使用卻潛藏不容忽視的健康風險!楊聰財強調,不論是 BZD 還是 Z-Drug 類藥物,使用過久、劑量過高,容易出現成癮性及戒斷反應,甚至因抑制大腦功能,出現記憶力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等腦霧現象。
臨床上,也發現患者使用後會有嗜睡、容易昏沈、頭痛,甚至增加跌倒、車禍等意外風險。另外,這類藥物在藥效過程會出現複雜性睡眠行為,如夢遊、無意識下床吃東西、打電話,甚至開車,相當危險!
22023 年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 BEERS 準則(又稱為「潛在不適當用藥準則」),因高齡者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加,認知障礙、跌倒、骨折及車禍風險上升,建議避免使用 BZD 類、Z-Drugs 類藥物
什麼是「食慾素」
而食慾素(Orexin)是大腦下視丘分泌的重要神經肽,負責調控覺醒與睡眠切換。當食慾素活性過高時,人體會難以入睡、夜醒,睡眠品質因此下降;食慾素受體拮抗劑能與食慾素競爭,阻斷覺醒神經元活化,達到睡眠作用。
簡單來說,餓肚子時食慾素提高,精神會清醒;吃飽飯後,食慾素降低,大腦就想睡覺。由於年齡變大,下視丘的食慾素也跟著減少,便容易使人在白天清醒時不夠有精神,晚上休息時又未必有睡意。
「食慾素」的優點
楊聰財進一步說明,相較傳統安眠藥,食慾素不直接抑制大腦神經活性,因此不會影響隔天的姿勢穩定性或記憶力,根據為期 1 年的研究數據顯示,停藥後不會造成反彈性失眠及戒斷症狀。
另外,這類藥物的作用機轉也不會抑制呼吸中樞,對於有呼吸功能顧慮的年長者或特殊族群,提供了更安全的選擇。不過,仍需注意其副作用為意識和警覺性下降。
「食慾素」建議用量
楊聰財提到,食慾素建議劑量為 5 毫克,良好耐受且需更大效果時可使用 10 毫克,建議睡前 30 分鐘空腹服藥,食物會使藥物作用的時間明顯延後。因為半衰期長,建議服藥後應至少睡眠 7 小時,避免起床後精神恍惚、增加跌倒風險。
「食慾素」自費價格
食慾素目前無健保給付,依據各醫療院所收費有所不同,約莫 1 顆 60 元左右。
他提醒,根據精神醫學標準,若失眠狀況持續超過 3 個月,且已影響到生理、心理或社會功能,應儘速尋求醫療協助。實務上,多數人若是連續超過 1 週睡不好,就會出現腦袋混沌、注意力下降及判斷力錯誤等狀況,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避免小問題拖成大危機。
楊聰財呼籲,服用安眠藥治療失眠畢竟治標不治本,應該先找出造成睡眠障礙的根源,適當紓壓、調整情緒及生活作息,配合規律的運動習慣,若是長期有睡眠障礙的問題,一定要就醫,找出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藥。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