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大動作發5.47億!護病比達標大紅包,護理人員為何冷眼看?
台灣沒有法規或制度能保障醫院輪值3班的護理師工作量不會過重、可符合國際公認不會增加病人死亡率的標準。政府每年發給醫院種種津貼、獎勵,護理人力流失非但未趨緩,還日漸加劇。衛福部本週又發給363家醫院共5.47億元,喊出「目標明年完成入法保障」,但護理人員的疑問是:本院護病比漂亮達標,但我的工作量明明不止如此?醫院拿了這麼多錢,是要發給誰?
衛福部本週宣布,日前全台灣有363家醫院都領到了「護理人員限定大紅包」,總金額達5.47億,獎勵這些醫院從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陸續將白班、小夜班、大夜班這3班的「護病比」達成下列要求:
‧ 醫學中心:白班1:6、小夜1:9、大夜1:11
‧ 區域醫院:白班1:7、小夜1:11、大夜1:13
‧ 地區醫院:白班1:10、小夜1:13、大夜1:15
註:「護病比」就是「一個護理師照顧幾床病人」。這次獎勵依據的3班護病比是全院所有需要輪3班單位的總平均值。達標醫院領取的獎勵金,是以健保給付給醫院的「急性一般病床護理費」為底,根據達標程度加成3~10%而來。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副司長陳青梅表示,接下來會透過網路問卷,請領到獎勵金的醫院,提報未來將如何分配運用獎金、如何向護理人員說明獎金用途。目標在7月底前,蒐集完醫院回覆;8月底前,將彙整結果公布在「護助e起來」網頁,讓護理人員檢視是否屬實,若有爭議,可透過衛福部「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提出申訴通報。
這個大紅包對醫院第一線的基層護理人員來說,激勵有限,更多是心酸。因為獎勵規則仍沿用無法展現真實過勞情況的「全院總平均」,衛福部拿全民稅收去「獎勵」醫院雇主負起應盡責任,但怎麼花這筆錢,護理人員必須自行把關。至於因無法達標,而領不到獎勵金的27家醫院,除了被公開名單,也不見衛福部提出輔導改善措施。
保障3班護病比=為病人保命,等30多年等不到
歐美研究顯示,最佳護病比為1:6,護理師每多照顧一位病人,病人30天內的死亡風險可能就會增加7%;護病比若能低於1:5,護理師有更多時間做好出院相關衛教,可降低7%再入院率。儘管護病比這麼重要,衛福部卻遲遲沒有為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的護病比定出明確、有效的規範。
2011年起血汗醫院慘況曝光,護理師職災消息頻傳,衛福部開始每年給醫院數10億元「提升護理人力和待遇」。1987年公布施行的《醫療機構設置標準》沒有任何一條保障合理護病比,2019年才增列各層級醫院「全日平均護病比」規定,違規醫院將面臨連續罰鍰,甚至停業處分。
註:「全日平均護病比」是根據急性一般病床數、佔床率、護理人員數(不含護理長、實習生、專科護理師)計算而來,不用分開檢視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的護病比。
錢給了,法修了,還是止不住離職潮,因為補助怎麼花不受監督,「全日平均護病比」太容易合規,護理職場依舊血汗。醫院護理師離職率自2013年起,長年在10~12%間徘徊,近5年更持續攀升,快要衝破13%大關,而護理人員任職於醫院的比率持續下降,去診所工作的比率則快速上升。
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衛福部2024年3月起要求醫院分3班算護病比,隔年發出這5.47億獎勵金。這次的獎勵辦法雖然終於分3班看,卻未採納基層護理師團體「每個單位都達標才獎勵」的建議,繼續沿用「全院總平均」的概念
3班護病比淪數字遊戲,獎勵黑箱加深職場不信任
「一間醫院這麼大,最後3班都只要算出一個數字,合理嗎?這就是數字遊戲。」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祕書高若想直言,現實世界裡,醫學中心大夜班護病比1:18、1:20比比皆是,護理師累得半死,醫院給衛福部的數據仍完美達成1:11,因為人力充裕的VIP病房、支援人力,統統可以灌進來算。
既然不難達標,怎麼還有27家醫院拿不到獎勵?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根本原因在於第一線護理人力已經出現嚴重斷層,為了符合3班護病比,有些病床無法足額打開。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不是獎勵,而是要創造讓人「願意來、留得住、發展好」的職場生態,他提出3點建議。
第1,要讓護理職涯有更多路徑可走,讓人能依照生涯階段調整,例如專責照護、夜班專職、教學研發等,才有機會降低流動率、提高回流率。第2,醫院應從根本改善排班制度、縮短晉升停滯期,讓年輕人重視的工作意義、生活平衡、尊嚴與安全,都得到滿足。第3,衛福部要讓這筆獎勵金的用途明確化,例如導入不同班別的差異獎勵、第一線留任津貼、人力回流專案等,讓資源真正發揮穩定人力的效果。
衛福部容許醫院「統籌運用獎勵金」,用途不明,可能讓立意良善的政策產生反效果。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羅運生表示,不久前衛福部請醫院提報護理師薪資,然後公布與現實狀況落差極大的高薪數據,引發全國護理師譁然。關於醫院怎麼使用3班護病比獎勵金,這次又要用同樣方式調查、公布, 擔心重演「公告是一套,實際是另一套」,這將為護理職場帶來不安和不信任,而非穩定。
明年立法強制3班護病比達標?專家難掩擔憂
早在2011年,衛福部開始年年加碼補助醫院護理時,社會各界就強烈呼籲,撒幣不是長久之計,3班護病比必須法制化,才能從根本解決護理過勞血汗問題。
《醫療機構設置標準》施行30多年,才在2019年增列「全日平均護病比」規範;總統賴清德2023年競選時承諾「2年內完成3班護病比入法」,賴總統就任剛滿1年的現在,衛福部發下第1筆3班護病比獎勵金。
耐心等待多年的護理人員都想問,3班護病比入法進度如何?陳青梅表示,預計今年下半年會找相關團體來開會檢視現況、討論《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修法方向,希望最快明年完成入法目標。
衛福部話說得樂觀,卻難掩不確定,因為以現在醫院護理人力短缺的情況,要談入法,勢必面臨很大的阻力。羅運生擔心,政策方向是好的,若沒有通盤考量,很難有下一步,但這件事談很久,實在該上緊發條了。他建議,下階段的會議先從27家院無法達標的原因,以及改善措施開始討論,確實面對問題,再來談怎麼訂定法規標準,以免討論結果流於形式,訂不出真正有意義的標準。
(本文諮詢專家: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羅運生、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祕書高若想、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衛生福利部護理與健康照護司副司長陳青梅)
延伸閱讀: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