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肥胖、矮子」不易拿高薪 專家:BMI正常者求職有優勢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長得高、體型勻稱,「求職比較有優勢」,一般人可能以為只是刻板印象,但最新研究發現,此偏見確實存在,特別是在金融業等與客戶直接互動的工作,這樣的偏見更明顯。學者說,不能排除台灣職場有同樣問題,求職者若能穿著正式服裝,並充分展現專業度,或將有助爭取對自己更有利的條件。
這項研究由高雄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助理教授周秝宸與中國學者合作進行,他表示,團隊使用202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資料庫》(CFPS)資料,這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自2010年開始、每2年執行一次的大型調查,涵蓋全中國31省的社區、家庭與個人狀況,最終取得1萬2582筆有效樣本,並透過計算與分析,來比較勞動者的不同體型對薪資有多大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BMI在正常範圍內者,談薪確實比肥胖或過瘦者佔優勢,另身高愈高也愈容易拿到好薪水;此外,外型對於女性敘薪的影響,會比男性更為顯著。研究也發現,銀行、零售、百貨業等必須在第一線與顧客互動的工作,外貌偏見會更強烈。研究相關成果日前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
周秝宸指出,這現象與心理學、勞動經濟學的「外貌經濟」息息相關,雇主或非刻意歧視,卻會在無意識中以外觀評估應聘者或員工的能力,美國早在1970年代便有類似發現,當時研究發現黑人員工因膚色等刻板印象,導致就業、薪資處於劣勢,而近年另一有趣實例,則是好萊塢影星強尼戴普(Johnny Depp)與前妻安珀赫德(Amber Heard)的知名訴訟案。
對此,周秝宸解釋,當時有媒體報導指出,強尼戴普的律師團在出庭前會準備好腳踏墊,讓身高較矮的律師站上去再說話,希望藉此加強對陪審團的影響力,而這做法背後即蘊含「外觀影響認知」的心理學、經濟學邏輯,也可作為此研究的呼應。
針對此研究對台灣職場的啟示,周秝宸認為,求職者若對體型感到不足,擔心處於劣勢,或可加強正式穿著,藉此向面試官傳達「我對這份工作很重視」的積極訊號;此外,若自認身高不足,則可考慮穿上有鞋跟的鞋子,但不必過於誇張,重點是建立自信與專業感。
周秝宸強調,中國研究不能完全套用於台灣,但求職若能展現充分的準備與態度,即使社會偏見無法完全消除,仍可望在職場為自己爭取到更多主動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