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下不了樓「設再多日照也沒用」 陳亮恭:社區規畫須考慮高齡需求
進入超高齡社會,打造長者宜居城市為當務之急,許多長者住在老舊公寓高樓,沒有電梯,就醫困難,有「5樓即是偏鄉」一說。高齡醫學專家、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打造適合人口結構趨勢轉變的居住環境,就醫便利性是各國關注重點,但許多國家都發現醫療設施與長者人口居住分布區域並不相符,長者難以獲得該有的醫療服務。
生策會「活力長壽!高齡宜居城市論壇」今天舉行。陳亮恭表示,廿多年來,他從臨床醫師出發,發現僅治療疾病無法讓長者獲得有活力的生活,所以開展結合疾病與功能照護的高齡醫學模式,當病人可以較為健康的從醫院返家時,卻發現回家後社區照顧資源無法承接。
直到長照 2.0 布建許多社區資源,但下不了樓梯的長者無法到社區的日照接受照顧,還是出現缺口。陳亮恭表示,因應超高齡社會的都市規畫成了無可迴避的重點,透過城市、社區的環境更新,營造一個 「長壽就緒」的城市是回應人口結構轉變的必要策略。
陳亮恭舉義大利米蘭為例,研究分析長者醫療資源取得便利性,發現年齡愈高的長者反而更無法便利取得醫療服務,因為長者居住地與醫療設施的距離超過他們能輕易抵達的距離。尤其75歲以上,若不住在醫院附近,幾乎難以便利取得醫療服務,但醫院設置時,考慮區域人口密度,設置在人口最密集的市區,而長者反而居住在市郊,使用者與資源配置並不相符。
這現象在日本富山市找到解方,他們透過全新的城市規畫,營造「緊密城市」的樣貌,以輕軌串連長者居住密度高的區域,讓生活、醫療、照顧資源有效服務長者。
陳亮恭表示,富山市人口約40多萬,3成以上為長者,但84%居民外出必須靠開車,顯見公共運輸配置不符需求。市政府於是推動城市再造,找出獨居、失能長者最密集的區域,建立輕軌系統串連,在地圖上看來,就像日本的「糯米糰子」,長者居住密集處為糰子,而串連糰子的輕軌就是竹籤,政府同時在輕軌沿線布建商業資源與醫療和照顧服務設施,並活化閒置設施,例如小學,引進不同年齡者沿輕軌路線居住,形成緊密城市,有效運用資源重塑富山市的城市樣貌。
台北市為全球少見,高齡長者人口比率高於全國的首都。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李碧慧表示,台北市65歲以上達23.61%,市長蔣萬安指示多項措施,北市有全國檢查項目最多的老人健檢服務,且藉由北市聯醫院外門診部,提供一對一心理諮詢,另與北醫大合作,設置行愛住宿式長照機構,為鼓勵社會參與,布建505處社區關懷據點,涵蓋率達78.73%,六都最高。
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說,高雄與全台一樣面臨超高齡社會人口蛻變,65歲以上超過52萬、占總人口20.4%,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市政府多年來打造高雄成為全齡友善環境,已設立562處社區關懷據點,並推動長青學苑,每年舉辦超過900堂課程,同時投入教育資源,設置38所樂齡學習中心,盼活到老學到老不是口號,而是具體行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