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趙少康白內障逆轉戰 公開「抗白」心路歷程
【NOW健康 林志遠/台北報導】您是否發現視力逐漸模糊,夜間燈光出現眩光,配戴眼鏡也無法改善,這可能是白內障的徵兆。資深媒體人趙少康先生因右眼視力明顯退化,閱讀與夜間駕駛都受到影響,考量工作需求,決定尋求奧斯卡眼科張正忠醫師診治。經完整檢查後確認為白內障合併「兩眼不等視」,經由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規劃適合的治療方式,並進行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術後視力獲得明顯改善。
視力模糊、近視、散光加深? 別等了!這些警訊速就醫
張正忠醫師說明,白內障是由水晶體混濁造成的退化性眼疾,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近視度數加深、對焦不穩與夜間眩光等。他比喻水晶體如水果,外層為囊膜、中間為皮質、中央為核心(核)。根據混濁位置不同,症狀也會有所差異。
▲張正忠醫師比喻水晶體如水果,外層為囊膜、中間為皮質、中央為核心(核)。根據混濁位置不同,症狀也會有所差異。(圖/奧斯卡眼科提供)
若水晶體核心混濁,屬於「核性白內障」,常出現所謂「近視樣改變(myopic shift)」,使原本不近視的人也逐漸變得看遠不清楚。若為皮質混濁,則容易造成光線散射、眩光、視線模糊與對焦困難,尤其在夜間更明顯。後囊混濁則可能影響中央視覺清晰度,閱讀或看電腦畫面時特別吃力。
此外,高度近視者因眼球構造改變,較容易提早出現白內障。即便更換眼鏡,也難以有效改善視力,需進一步醫學介入。趙少康先生即屬於此類典型案例。檢查顯示其右眼水晶體皮質出現混濁,導致視力持續下降、閱讀與駕駛困難,因此建議及早接受白內障手術以改善視覺功能。
結合科技與精準醫療 打造專屬的客製化視力矯正方案
手術前,張正忠醫師安排視力、屈光度、眼底攝影與斷層掃描等檢查,以評估適合的人工水晶體型號與屈光設計。手術採用飛秒雷射與影像導引技術輔助,能提升手術的準確性與穩定性。
先進的人工水晶體具有多焦點或特定屈光特性,有助於改善近視、遠視、老花與散光等不同問題,是否適用則須依個人用眼習慣與視覺需求進行規劃。
選對人工水晶體是治療關鍵! 適合你才是最好的
許多人誤認為人工水晶體越昂貴效果越好,張正忠醫師提醒,價格並非唯一考量,應根據患者視覺需求與生活型態選擇最合適的款式。
以趙少康先生為例,因長時間閱讀與夜間駕駛需求明確,張正忠醫師規劃「雙眼差異化設計」:右眼植入單焦點人工水晶體,保留部分近視以利閱讀;左眼植入多焦點水晶體,滿足遠、中、近距離視覺。這樣的雙眼互補配置,不僅大幅降低對眼鏡的依賴,也有助提升視覺穩定性與舒適度。
看得清楚、活得自在! 對抗白內障先從了解白內障開始
術後,趙少康先生分享自己改變用眼習慣,透過定期檢查與用眼休息,保持術後視覺品質。他鼓勵有類似症狀者不要拖延,應及早就醫,與醫師好好談最重要。白內障不是老化的終點,而是視力重建的新開始。
白內障影響生活品質?定期檢查與醫病溝通是關鍵。張正忠醫師提醒,白內障並非高齡族群專屬,中年人也可能因早期混濁影響工作與生活,及早診斷與個別化規劃可協助恢復良好視力。手術前的清楚溝通、適當預期,以及術後照護,都是幫助視力恢復的重要因素。
# 首圖攝影/林志遠
更多NOW健康報導
▸UCC如何緩解急診壅塞? 假日急症中心輕症分流助改善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