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健忘,而是失智!新藥解方近在眼前,為何她母親仍無緣?
阿茲海默症新藥帶來治療曙光,但須先通過3道關卡才有機會。若錯過,病情惡化將無法使用。什麼樣的健忘只是老化?哪些變化恐怕是失智的徵兆,需要盡快就醫?
蔡小姐3年前就曾為母親積極申請新藥,但最終仍因「差2分」錯失用藥資格。她說,「我最害怕的,不是副作用,而是有一天,媽媽不再記得我是誰。」
失智症患者和家屬引頸期盼的新藥橫空出世,卻並非有錢就可使用。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監事吳朝榮提醒,「這個新藥的治療窗非常窄,過了輕度期就來不及。」
「外婆已經過世兩年,但媽媽到現在,還是常想要打電話給她,」蔡小姐回憶,母親在外婆離世後,退化速度變快。原本能自己出門、參加據點課程,如今卻經常忘東忘西、難以獨自外出,「有兩次,媽媽自己搭公車離家,幸好她有配戴定位手錶,否則根本找不到人。」
事實上,7年前母女曾一起到歐洲旅行,當時蔡小姐人在國外工作,難得與媽媽長時間相處。那趟旅程,她敏銳地察覺到母親的變化,「她會一直重複說同樣的話,還把我的手機收進自己的包包裡,之後也忘了。」
回台後,她立刻帶母親就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為了照顧媽媽,蔡小姐毅然辭去海外工作、返台定居。
當她得知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便主動申請使用。只是當時藥品尚未進口台灣,媽媽病程持續惡化,如今新藥終於進到台灣,媽媽卻不再符合條件。「當時我請醫院安排在她狀況最好的早上做測驗,還是只有18分,」新藥要求認知測驗分數需在20分以上,2分之差,讓她錯失用藥時機。
如今母親的病程已屬中度,蔡小姐哽咽說,「我只能寄望將來有適合她的新藥,也盡力陪她維持目前的生活功能,希望媽媽不要忘了我。」
失智新藥不是人人都能用,得過3道關卡
過去,失智藥物只能改善症狀,無法改變病程。阿茲海默症新藥屬於單株抗體,可針對性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斑塊,達到減緩退化目的。研究指出,及早使用,有機會延緩病程近3年,讓病人維持更久自理能力。
但新藥使用門檻高,需符合以下3道關卡:
關卡1:確診阿茲海默症
必須接受MRI(磁振造影)或其他檢查,確認為阿茲海默症,而非其他型態失智或腦部病變。
關卡2:病程處於早期
需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屬「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若已進入中度失智,則無法使用。
關卡3:進行檢測與基因篩檢,評估適合用藥
需通過正子造影(Amyloid PET)或脊髓液(CSF)檢查,證實腦中有類澱粉蛋白堆積,並進行ApoE4基因檢測,排除可能出現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如腦水腫或腦出血)。
是健忘還是失智?關鍵看「變化」
由於失智症新藥主要針對早期輕度患者,許多人或許會問,忘東忘西就是失智症嗎?其實關鍵在於,和自己過去的表現相比,有沒有「明顯變化」。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指出,若只是偶爾忘名字、忘東西放哪,過一會能想起來,屬於正常老化。但若近期出現明顯改變,如個性變得退縮、生活安排混亂,或常常迷路、說話不流暢,就應該就醫評估。
以下為常見對照:
正常老化 可能是失智症早期
偶爾忘記熟人名字,但稍後能想起來
常忘記熟人名字,即使提醒也想不起來
偶爾忘東西放哪,但能回想起來找到
東西亂放,甚至放進不該放的地方,如把鑰匙放冰箱,完全想不起來
能自己打理生活,社交興趣不減
變得退縮、不想外出,生活安排混亂
學新事物變慢,但仍學得會
熟悉的家電忽然不會用,換新東西學不起來
語言流暢,只是偶爾找不到字詞
說話卡住、句子不連貫、聽不懂別人意思
熟悉的路還認得
迷路,或在熟悉地點突然不知身在何處
若上述狀況持續半年以上,甚至影響生活功能,就要高度懷疑是失智症,應盡快就醫。
王培寧指出,「介於老化與失智之間的輕度認知障礙(MCI),是治療的黃金期。」這個階段雖有些記憶困難,但仍能自理生活。若能在這時介入,有機會改善或延緩退化。
因此,一旦懷疑家人有異,請盡早帶他們就醫。「失智不是突然發生,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愈早發現,就愈能延緩退化、保住尊嚴,」王培寧說。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