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不穩、情緒低落是「難兄難弟」?研究:血糖與憂鬱具雙向影響
根據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穩定,小心合併情緒低落;而長期憂鬱的人,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就是說,血糖與憂鬱具雙向影響。
「最近總覺得提不起勁,工作壓力大到連咖啡都無法提神……」科技業主管小敏這樣形容她最近的狀態。原以為只是職場壓力導致心情低落,沒想到健康檢查發現:血糖過高、糖化血色素(HbA1c)已進入糖尿病前期,心理評估也顯示明顯憂鬱傾向,因此,健檢醫師建議他到身心科進一步評估治療。
鄭佳益醫師指出,根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而長期憂鬱者,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60%。
為什麼心情會影響血糖?鄭佳益醫師解析,關鍵之一是壓力荷爾蒙與慢性發炎反應,當我們長期處於壓力或憂鬱狀態時,皮質醇(Cortisol)濃度會升高,使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進而提高血糖。同時,糖尿病與憂鬱症都與「低度慢性發炎」有關,影響腦部與代謝機制。
此外,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構成惡性循環。憂鬱症會降低人對飲食控制、運動與服藥的動力,使糖尿病控制變得更加困難。反之,糖尿病帶來的生活負擔,如血糖監測、飲食限制、對併發症的恐懼,又可能進一步加重情緒壓力。
你察覺這些警訊了嗎?
鄭佳益醫師進一步說明,不是所有的不開心都等同憂鬱,但若你或家人出現以下情況,應該主動尋求醫師評估:
一、覺得每天都很累,連喜歡的事情都無感。
二、睡不好、吃不下或暴飲暴食。
三、覺得人生沒希望、常常責怪自己。
四、開始逃避回診、不想量血糖。
用飲食與生活打開雙重困境的出口
「除了藥物治療,生活習慣的調整是「雙向照顧」的重要基礎。」鄭佳益醫師分享,飲食方面以蔬菜、水果、豆類、全穀、堅果為主的植物性飲食,不僅有助於穩定血糖、降低體內發炎,也能正向影響情緒。所謂「腸道好、心情好」,這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與抗氧化物,不但促進腸道健康,更能提升大腦神經傳遞物質的穩定性。若能逐步減重、改善體脂肪比例,對自信心與心理健康也有極大的正面幫助。
運動則是另一把鑰匙,規律運動有助於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發炎因子,對改善情緒與血糖控制同樣有效。即使時間有限,每週三次、一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也比完全不懂更有幫助。此外,建立良好作息、改善睡眠品質,並持續與內科、身心科醫師合作追蹤,也是關鍵步驟。
最後,鄭佳益醫師呼籲,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也常感到心情低落,可以由改善飲食和運動開始,不只幫助血糖控制,也照顧心理健康。如果有明顯憂鬱症狀,請勇敢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