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痠、下背痛、久坐難受?怕吃止痛藥?醫師教你用這幾招減痛不靠藥
很多人有疼痛困擾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止痛藥,但也常有人說:「我不想一直吃藥,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試試看?」亞東醫院醫事副院長暨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林子玉指出,其實現代疼痛治療早就不只靠藥物,「多模式疼痛管理」已是趨勢,也就是透過多種不同方式來減輕疼痛,其中就包括許多非藥物的治療方法。
多模式疼痛管理是什麼?不見得要吃藥止痛
林子玉說明,多模式疼痛管理中的「非藥物治療」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可搭配藥物使用,在某些情況下更能單獨達到減痛、減少副作用,有時甚至能幫助身體修復,而且有些人本來就不適合長期吃藥,這時非藥物療法反而是更好的選擇。以下是多模式疼痛管理的非藥物治療方式:
局部疼痛可精準治療: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
超音波導引的神經阻斷是近年來發展成熟的技術之一。林子玉解釋,醫師會利用超音波找到與疼痛相關的神經路徑,再注射少量局部麻醉藥,暫時阻斷該區域的疼痛訊號,達到止痛效果。這種方式特別適合用於局限型疼痛,如肩頸痠痛、下背痛或手術後的局部疼痛等。
看更多:手術麻醉危險嗎?開刀、醫美前必看 醫揭麻醉常見風險與自保法
增生療法刺激自我修復,改善退化性疼痛
另一種非藥物治療是增生療法,例如注射PRP(自體血小板血漿)或高濃度葡萄糖水。林子玉指出,增生療法的目的不僅止於止痛本身,更在於刺激身體自我修復機制,讓慢性發炎受損的組織有機會獲得更好的修復。這類療法較適合用於關節退化、肌腱發炎、韌帶拉傷等情況,但需經過醫師評估後再執行,以確保安全性。
物理治療強化肌力,緩解疼痛不適
物理治療是最常見的非藥物止痛方式之一。林子玉表示,日常可在家中進行的熱敷,或是在復健診所接受電療、牽引、紅外線等治療,都能有效緩解疼痛。
不過,最重要的是搭配肌力訓練。許多下背痛或膝蓋痛的患者,問題並非僅出在骨骼或關節,而是肌肉力量不足以支撐身體重量。透過訓練核心肌群或股四頭肌,往往可獲得顯著的疼痛緩解效果。
心理諮商放鬆訓練,紓解身心疼痛
除了生理層面的治療,心理因素對疼痛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林子玉指出,有些人雖然檢查未發現明確問題,卻飽受全身痠痛之苦;有些人則是疼痛與焦慮相互加劇,陷入惡性循環。此時,心理諮商、壓力管理及放鬆訓練就能發揮良好的輔助效果。部分醫院甚至引進以下療法,希望從身心兩方面治療病患的疼痛:
- 沙遊治療:透過在沙箱中擺放玩具、模型來表達內心感受的心理治療方式。
- 森林療癒:透過親近大自然來放鬆身心、減輕壓力的療癒方式。
看更多:心理治療不只有談話!她吃藥效果有限、靠沙遊治療見效 非語言多元新解方公開
不想吃止痛藥?三種族群適合非藥物疼痛治療
林子玉指出,有三類人特別適合採用非藥物疼痛治療:
- 不適合長期服用止痛藥的族群:如腎功能、肝功能不佳,或有胃部不適、胃潰瘍等問題者,服藥副作用風險較高,可考慮替代療法。
- 已有慢性疼痛,但不願長期依賴藥物者:可嘗試物理治療、肌力訓練、增生療法、神經阻斷及心理治療等方式。
- 因情緒、壓力導致疼痛加劇者:單靠藥物治療效果有限,需從心理層面給予支持,才能真正舒緩不適。
量身打造疼痛治療,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林子玉強調,疼痛治療需根據個人狀況量身打造。如果不想長期服藥,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可先嘗試非藥物治療。關鍵在於找出疼痛的原因,對症處理。若透過物理治療、神經阻斷等非藥物方式即能有效控制疼痛、減少發炎傷害,未必需要服用藥物,療效也不會比藥物慢。但若疼痛已影響生活,仍建議搭配藥物治療。
大眾對「止痛」的常見疑問,專家解答!
「止痛」是民眾常有的困擾,林子玉以專業角度回應大眾的常見疑問:
不吃藥會不會痛更久?
重點不在於吃不吃藥,而是有沒有找出真正的疼痛原因並對症處理,如果透過物理治療、神經阻斷或其他非藥物方式就能有效控制疼痛、減少發炎和傷害,其實不一定需要用藥,而且效果往往不比藥物慢,但如果疼痛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還是建議搭配藥物輔助,才能更快改善。
物理治療通常是老人在做的治療嗎?
其實現在很多人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久坐、運動傷害或工作造成的身體不適,都非常適合接受物理治療,像是熱敷、電療、牽引,再搭配適度的肌肉訓練,不只對老人有效,很多年輕人也會來做,效果都很好,所以物理治療並不是「老人專用」,而是各年齡層都能受益的實用方法。
PRP或增生療法是什麼?真的有用嗎?
PRP療法是從自體血液中提取濃縮的血小板,再注射至受傷部位,刺激組織修復、減少發炎反應,常用於治療關節退化、韌帶受傷、運動傷害等,療效因人而異,但許多人感到症狀獲得改善。不過仍需經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施行。
神經阻斷聽起來很可怕,會不會傷到神經?
現今的神經阻斷治療需藉助超音波導引,找到相關的疼痛神經後注射少量藥劑,暫時中斷疼痛訊號,並不會傷及神經本體,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局部止痛方式,特別適用於術後疼痛或慢性疼痛患者。
非藥物治療需要做幾次才會有效?
非藥物治療所需療程因治療方式及個人狀況而異。物理治療、肌力訓練可能需持續數周以上才能見效;PRP或神經阻斷可能一次見效,但部分患者需接受多次療程。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適時調整治療方向。
這些非藥物方式健保有給付嗎?
在健保給付方面,部分物理治療如熱敷、電療屬於給付項目;但PRP、增生療法、神經阻斷等則屬自費治療。建議就診時與醫師討論治療計劃及費用,再做決定。
看更多:民眾對藥師信任度逾7成!迎超高齡社會 學會籲強化用藥諮詢專業功能
哪些疼痛是「不建議只靠非藥物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創傷、術後劇痛、腫瘤引起的疼痛不建議單獨採用非藥物治療,常需搭配藥物甚至住院治療,非藥物治療的角色偏向輔助性質。
如果是因為心情不好導致疼痛,真的需要治療嗎?
需要。慢性疼痛常和情緒壓力互相影響,像是憂鬱、焦慮或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人,身體更容易出現各種疼痛反應,這時候只靠藥物往往效果有限,必須從心理支持、壓力管理等層面一併處理,才能真正改善疼痛狀況。
◎ 攝影/汪書平.李孟淵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林子玉醫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