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失智40赫茲光照真有效?專家籲審慎看待,仍需累積科學證據
台灣市面上出現許多聲稱能改善失智症狀的燈光產品,這其中備受關注的是,「40赫茲頻率的光照,是否有延緩大腦退化的效果」,但研究證據的累積目前仍是進行式。有部分的動物實驗與初期人體研究,指出40赫茲頻率的光照與聲音刺激,可能有助改善某些症狀與認知功能、減緩腦部萎縮,卻有不少研究並未發現這些效果。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三位專家解析現階段的研究證據,並分享未來發展40赫茲光照作為療法的可能性與挑戰。專家一致提醒,現階段使用40赫茲光刺激來改善輕度失智症是否有效,目前累積的科學證據仍不一致,包括現階段臨床證據較少,部分看到短期效應或有改善,但無法確認是否是因40赫茲光照而產生神經機制改變。現階段的40赫茲光照與失智症研究,若有效果,大多是短期改善輕度失智症的腦部或某些行為表現,長期而言是否可作為有效的治療方法,還有賴動物與人體研究的成果累積,才能得知。
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研究所教授謝宗勳表示,已知阿茲海默症是因為大腦內累積了類澱粉蛋白,基礎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實驗小鼠大腦中,25-100赫茲這個頻率範圍的腦波會降低,所以才開啟了「用40赫茲光照刺激」的研究,希望能找到非侵入性的技術來幫助失智症患者。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曾祥非說明,40赫茲頻率的光照技術,是來自2016年的研究,當時蔡立慧院士團隊發現,40赫茲聲光刺激可清除小鼠腦中的類澱粉蛋白,但較大型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仍在執行中,該方法是否能驗證在人體上,需待該試驗的結果才可得知。目前若要使用這個技術作為治療的方法,曾祥非個人是保持謹慎但樂觀的態度。
曾祥非表示,研究提到的40赫茲聲光刺激和一般的光線和聲音不同,前者指的是每秒閃爍40下的光,後者是每秒震動40下的聲音。曾祥非特別提醒,雖然還待進一步研究驗證,但聲音也可能有引起40赫茲腦波的潛力。至於市面上出現聲稱使用40赫茲光照的產品,曾祥非提醒,雖然有些資料顯示,40赫茲光照在實驗室的細胞上有效;但實際上無法用40赫茲光直接照射我們的腦內細胞,必須要驗證人眼接受到40赫茲光照是否有反應,才可能進一步討論療效。曾祥非的最新研究發現,市面上部分產品並未在人腦中觀察到40赫茲的腦波與該光照同步。曾祥非認為此類型產品或許需要改進細部條件,例如調整相對40赫茲光照的亮度等參數到適合的比例,以期觀察到人的腦波反應。
曾祥非強調,目前的問題是許多研究無論實驗對象是老鼠或人的大腦,沒有先驗證40赫茲光刺激後,是否真的有腦波反應。若接受40赫茲光刺激,大腦沒有腦波反應,曾祥非說,幾乎可確定之後不會因40赫茲光照而產生療效。
謝宗勳提醒,目前實驗方向都是希望提早做處置,希望延緩失智症的進展,所以都是研究輕度、早期的失智症。謝宗勳說,即使研究在輕度失智症患者身上有觀察到40赫茲聲光刺激能改善認知功能,在重度失智症患者身上可能不會有效果。謝宗勳指出,目前多數的40赫茲光刺激研究,使用阿茲海默症基因老鼠,光照刺激時間是每日1小時,連續刺激7天或3周,所以還不清楚在人類身上的長期效果。
謝宗勳以自己的研究為例,目前還在實驗階段,僅觀察到帕金森氏症大鼠大腦的Gamma波(25-100赫茲腦波)較正常大鼠來得低,在經過40赫茲聲光刺激後,有短暫的回升,但未知長期效果,目前實驗上停止刺激後,腦波就會降低。謝宗勳認為這些技術未來若要能應用在人類,迫切需要研究的是臨床上結合腦波檢測,驗證實際使用40赫茲光刺激後,是否有引起大腦中特定頻率(25-100 赫茲)的腦波反應。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教授/技術產創中心主任鄭嘉雄說明臨床上的研究證據,指出使用40赫茲聲光刺激,是一種處置方式,目前仍不是正式的治療。臨床研究通常會把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患者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接受40赫茲聲光刺激;另一組作為對照;再進一步觀察處置前後的大腦體積、大腦活動、認知功能或是睡眠品質等的變化。但是鄭嘉雄強調,目前的研究都沒有確認40赫茲聲光刺激的當下,是否會引起人腦內40赫茲腦波的反應。鄭嘉雄表示,許多研究的40赫茲聲光刺激的時間長短、測量是否改善的項目都不同,這使得我們還不知道若要使用這種技術,究竟需要刺激多久才會有效果,以及效果可以持續多久。
鄭嘉雄提醒,雖然動物實驗中,40赫茲光照顯示出具潛力的效果,但在人類研究,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結論,神經機制及長期效益也尚未明確。為瞭解40赫茲光照在人類是否有效,以及它背後的治療機制與實際效果,仍需更多動物及臨床研究,以了解究竟有無確切、可以解釋的機制,才能看到40赫茲的聲光刺激技術帶來任何認知功能的改善。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