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靜脈栓塞恐造成肺栓塞!醫:深層靜脈栓塞與「菲爾紹三要素」有關
深層靜脈栓塞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發生於人體深層靜脈內,當血液在靜脈中凝結形成血塊(血栓)時,會阻塞血液回流,進而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部位是下肢,如小腿、大腿或骨盆部位。一旦血栓脫落,進入肺部,可能導致致命的併發症-肺栓塞。因此,認識、預防與及早治療深層靜脈栓塞是維護健康的重要步驟。
什麼是深層靜脈栓塞?
深層靜脈栓塞是指位於肌肉深層的靜脈內形成的血栓。與表層靜脈不同,深層靜脈是血液從四肢回流至心臟的重要管道。一旦深層靜脈被血栓阻塞,血流就會變慢甚至停止,導致患部腫脹、疼痛,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深層靜脈栓塞發生的原因與危險因子
深層靜脈栓塞的形成通常與「菲爾紹(Virchow)三要素」(圖一)有關,包括血流緩慢、血管內皮受損與血液高凝狀態。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危險因子:
1.長時間不動:如長時間搭飛機、臥床休息、術後恢復等,都會使血流變慢,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
2.手術與外傷:骨折、關節置換手術、腹部或骨盆手術常伴隨靜脈損傷與長時間臥床,是靜脈栓塞高風險群。
3.癌症與化療:某些癌症(如胰臟癌、腦瘤)及其治療會提升血液的凝血傾向。
4.懷孕與產後:孕婦體內激素變化及子宮壓迫下肢靜脈,都會使血流變慢。
5.口服避孕藥與荷爾蒙治療:含雌激素的藥物會增加血液凝結風險。
6.肥胖、抽菸與年長:生活習慣與年齡因素也會提高發生機率。
深層靜脈栓塞臨床症狀與警訊
深層靜脈栓塞的症狀變化多端,有些人甚至毫無症狀。然而典型的症狀包含:
●單側下肢腫脹
●小腿或大腿疼痛、壓痛、抽筋痙攣
●腳部皮膚泛紅或變色
●靜脈浮現、變硬
若血栓脫落引發肺栓塞,可能出現:
●呼吸困難。
●胸痛(尤其深呼吸時加劇)。
●咳血。
●心跳加快或暈厥,甚至猝死,這是最嚴重的併發症,必須即時就醫。
深層靜脈栓塞的診斷方式
臨床醫師會根據病史、症狀及理學檢查初步判斷是否有深層靜脈栓塞的可能,再依據需要安排以下檢查:
1.D-dimer血液檢測 - 若濃度正常,可排除靜脈栓塞;若升高則需進一步超音波檢查。
2.下肢靜脈超音波 - 非侵入性且準確度高的診斷工具。
3.電腦斷層靜脈攝影 - 在疑難病例與位於骨盆腔或下腔靜脈阻塞時的血栓檢查使用。
深層靜脈栓塞的治療方式
深層靜脈栓塞的治療目標是防止血栓擴大或脫落形成肺栓塞,同時也要預防復發。常見治療方式包括:
1.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或可無凝(Warfarin)、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能防止血栓惡化或新血栓形成。
2.壓力彈性襪:可改善下肢血液回流,減少腫脹與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3.導管氣球擴張與支架手術或血栓溶解治療:在嚴重症狀或威脅生命時使用。
4.下腔靜脈濾網(圖二):對無法使用抗凝劑者,在下腔靜脈中放置濾網,以阻擋血栓進入肺部。
深層靜脈栓塞的預防勝於治療
對高風險族群,預防深層靜脈栓塞格外重要。以下方法可降低風險:
●手術或住院期間使用彈性襪。
●工作需久站久坐或長途飛行中,可每1-2小時起身活動或做下肢伸展。
●多喝水,避免脫水。
●控制體重,戒菸,並妥善管理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
●持續遵循醫囑服藥、定期檢查與生活習慣調整是預防復發的關鍵。
深層靜脈栓塞是一個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風險,尤其對於手術後病人、久坐者、癌症患者與年長者更需提高警覺。若有相關症狀即可與醫師討論,透過早期正確診斷與適當治療,可以有效預防併發症與復發。
手刀快來點!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