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易被忽略、復發難治 組合精準治療搶時機
【NOW健康 陳如頤/桃園報導】在台灣,多發性骨髓瘤與淋巴瘤、白血病並列為三大造血系統癌症,但民眾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的認識卻相對模糊。多發性骨髓瘤是現況無法治癒的血液癌症,好發於高齡族群,常見症狀包括貧血、骨痛、高血鈣及腎功能異常(CRAB症狀)。儘管醫學不斷進步,疾病仍會反覆復發,且每次復發的腫瘤負擔更高,緩解期縮短,最終成為頑固型多發性骨髓瘤。首次治療通常是病人獲得最深入、長時間緩解的關鍵機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科施宣任醫師強調,早期深度治療對改善預後至關重要。
多發性骨髓瘤每年新增逾800例 全惡性腫瘤、復發風險高
施宣任醫師指出,多發性骨髓瘤在台灣每年約新增800至900例,且全數為惡性腫瘤,好發於老年族群。這類疾病的進程相對較緩慢,不像白血病或淋巴瘤那樣急速惡化,且即便經過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仍有復發風險,臨床上即使在治療後達到10年,也仍可見病人復發的案例。相較於白血病或淋巴瘤若在治療後5年內無復發,一般可視為治癒;但多發性骨髓瘤目前尚無法真正根除,屬於需長期監控追蹤的疾病。此外,由於患者多為高齡族群,治療時更需謹慎評估副作用的承受力,以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
施宣任醫師說明,根據目前國內治療現況,多發性骨髓瘤的第1線治療以非化療藥物為主,採用類固醇、蛋白酶體抑制劑與免疫調節劑的3合1治療組合。但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治療指引已加入CD38單株抗體類的標靶藥物提升療效,然而這類型藥物目前台灣尚未納入第1線的健保給付。由於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是漿細胞惡性病變引起的血液癌症,若能在疾病初期即採用針對性強的標靶治療,不僅有助提升未來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率,也有助於延長病患的整體存活期,延緩疾病的復發,爭取更穩定的控制與生活品質。
多發性骨髓瘤「越復發越難治」 標靶藥物使用時機成關鍵
由於多發性骨髓瘤具有「越復發越難治」的特性,隨著復發次數增加,不僅癌細胞可能產生抗藥性,患者也因年齡增長、體力下降,對藥物的耐受性變差,導致治療難度提高。施宣任醫師認為,若能在早期將多發性骨髓瘤控制在低復發的狀態,對患者未來的病程發展將更為理想,也是治療的首要目標。
因此,若能在第1線治療階段即採用包含CD38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4合1組合藥物,有助於最大程度地清除癌細胞、達到深度緩解,進而延緩復發、延長存活時間。相較之下,若將標靶藥物延後至第2線或第3線使用,往往只能扮演救援角色,短期壓制病情,長遠治療成效較為有限。
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曙光與困境 4合1組合治療策略搶時機
施宣任醫師分享印象深刻的2個案例,其中1位是年約50歲、在醫院工作的女性,診斷後因經濟能力許可,團隊決定採用類固醇、蛋白酶體抑制劑與免疫調節劑合併自費CD38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4合1組合治療策略,屬於較積極的治療方式;病患在療程中沒有出現預期外的副作用,治療過程病情穩定控制。
另1位則是70多歲老翁,初期使用健保給付的3合1組合藥物疾病快速惡化並出現罕見皮膚轉移,經評估後符合健保條件,加入CD38單株抗體藥物,展開4合1療程;治療後不僅控制住病情,就連罕見皮膚轉移病灶也消失,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可惜的是,健保給付僅限22次療程,患者無力自費負擔後續的治療費用,只能被迫停藥,停藥不久後病情急轉直下,最終病逝。
掌握治療時機與個人化策略 爭取更多治療機會與生活品質
施宣任醫師坦言,如果資源允許、藥物可及,更多多發性骨髓瘤病人可能會有延長生命,甚至逆轉病情的機會。上述2個案例反映出個人化治療和時機選擇的重要性,只要精準掌握病況,在正確的時間搭配適切的治療方式,患者的耐受度和治療成效往往能比預期來得好,並為病人爭取更多保有生活品質的生存機會。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UCC如何緩解急診壅塞? 假日急症中心輕症分流助改善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