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環章魚含劇毒誤食恐喪命 醫提醒:嘴唇、舌頭發麻應盡速治療
一名網友在臉書發文表示,疑似誤食含有劇毒的藍環章魚,引發熱烈討論。醫師提醒,藍環章魚體內的神經毒素極強,即便加熱也難以破壞,且毒性發揮快速,輕微中毒者可能會感到嘴唇、舌頭發麻;嚴重中毒恐引發吞嚥及手腳無力、呼吸衰竭致死。建議民眾避免自行捕撈、食用不熟悉的海產,若不慎誤食,也應盡速就醫治療。
有網友在「爆廢公社公開版」臉書社團貼出一張照片表示:「買了一盒芥末章魚吃了幾口後,看了一眼怎覺得這章魚腳很像新聞上的藍環章魚呢?雖然店家說一切沒問題⋯符合食安法」。只見照片中的章魚有一圈明顯藍環。
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今天接受媒體電訪說明,藍環章魚體內含有極強的神經毒素「河豚毒素」,加熱也無法破壞,通常在15分鐘到30分鐘左右出現症狀,慢一點則在2小時內發作,但曾有遲至6小時才發作案例。
楊振昌表示,一旦誤食,發作時間與嚴重程度跟食用的量相關,主要作用於神經,會麻痺神經,且毒性發作快速,輕微者可能出現嘴麻、舌頭麻等症狀;更嚴重者,會引發吞嚥及手腳無力,甚至呼吸衰竭。
目前河豚毒素未有真正有效的解毒劑,楊振昌強調,最怕引發呼吸衰竭,必須盡速插管治療,千萬不能輕忽任何中毒症狀,一般而言只要即時治療,撐過24小時即可望好轉。
他說,在台灣常見的海洋毒性當中,河豚毒素堪稱排行第一毒,其次才是熱帶魚毒素、海葵毒素等。坊間流傳的喝牛奶等解毒偏方,純屬無稽之談,千萬不要輕信。
他也提醒,過往中毒案例多與自行釣魚、食用來路不明魚類有關,建議民眾避免自行捕撈、食用不熟悉的海產,以免誤觸高風險毒物。
農業部曾向民眾宣導如何分辨可食一般章魚及劇毒藍環章魚,購買小型章魚時,應注意有無混入帶有斑紋的章魚。
農業部說明,活體的藍環章魚頭部為黃棕色,頭部背面和腕足上都布有藍色小環紋,受刺激時會更明顯,但死亡後藍色環紋轉換為褐色,若沒仔細檢查,容易與一般小型章魚混淆。
責任主編:于維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