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後就有感!拍打2處排身體濕氣兼瘦身 濕氣重會關節痛、皮膚爛
身體的濕氣如何排出?在炎炎夏日,濕氣已悄然成為困擾許多人的健康問題。中醫師廖婉絨在由健康主播鄭凱云主持的網路節目《如果云知道》中,為大家詳細解釋濕氣的成因,並提供實用的除濕穴位按摩法。
濕氣原因分內外2種 夏季濕氣重關鍵在「脾」
廖婉絨說明,濕氣的來源可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是指環境中的濕氣,如潮濕悶熱的天氣、流汗後穿著濕衣服或淋雨等,都會導致濕氣進入體內。內濕則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脾濕健運、濕由內升,當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時,就會產生水濕痰飲,鬱積在體內。
廖婉絨進一步解釋,夏季濕氣特別重的原因,首先,夏天7、8月對應的臟器是脾,而潮濕悶熱的天氣,容易讓濕熱邪氣入侵脾胃。其次,人們在夏天常喜歡吃冰品、冷飲等寒涼食物消暑,或因食慾不振而偏好重口味的酸辣開胃食物及甜點,這些都會直接損傷脾胃功能。再者,許多人夏天待在冷氣房不愛運動,導致肌肉鬆軟無力,加上在冷氣房不易流汗,使得濕氣更難排出體外。
看更多:夏天腳臭更嚴重!伴隨汗皰疹、濕疹這樣治才有效 泡足浴排濕
濕氣入侵全身會有哪些症狀?
廖婉絨表示,濕氣入侵體內除了影響脾胃,造成食慾不振、腹脹外,還會影響全身。濕氣鬱積在皮膚會引發濕疹、汗皰疹,以及痘痘、毛囊炎、疔瘡等夏季常見的皮膚問題。濕氣也會侵入四肢關節及經絡,導致關節腫脹疼痛,或造成小腿腫脹。
此外,濕氣還會引起頭昏沉重感,如同濕毛巾裹在頭上般倦怠,並伴有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濕氣也會影響排便,造成大便軟黏排不乾淨,女性則容易出現白帶分泌物多,進而引發陰道發炎感染。嚴重時,濕氣甚至會侵入體內臟器,產生息肉、囊腫、結節等問題。
看更多:夏天狂冒濕疹又疲倦?中醫曝最愛喝「這種奶茶」化濕抗炎顧腸胃
2個除濕穴位按摩法 一周後就有感
那麼如何排出體內濕氣?廖婉絨教大家2個除濕穴位的按摩方法,分別是脾經上的陰陵泉和胃經上的豐隆穴。
除濕穴位1:陰陵泉穴
位於膝蓋內側皺摺端的凹陷處,可用大拇指按壓5秒後放開,會有痠脹感。另外也可以用拍打的方式,將腳抬起做出踢毽子般的動作,手成空杯狀拍打陰陵泉穴,左右腳各拍打30下,可加強大腿內側肌群;建議早上起床、午睡起來及洗澡前各做1次,每次至少30下。堅持每天做30下,一周後就有感!
除濕穴位2:豐隆穴
位於小腿外側,在膝眼穴與外踝尖端連線的中點肌肉處,可用大拇指按壓,也可用拳頭捶打,同樣左右腳各30下。做此動作時,會運動到大腿及腹部肌肉,有助瘦身。
廖婉絨提醒,這2個除濕穴位按摩因為會加快心跳,建議避開飯後1小時及睡前,以免影響消化及睡眠。若長輩要站著做,初期可靠牆保持平衡,較為安全。
看更多:排骨湯加「1物」秒變降火排濕神湯!中醫教你夏季養生 調理心神不可少
流汗也能幫助排濕 多做下半身運動
要排出體內濕氣,除了穴位按摩,廖婉絨建議日常飲食要避免冰品、冷飲、寒涼及過甜的食物,烹調時少用醬料及加工品,因為這些食物含鹽量高,會讓身體累積水分不易排出。還有,多運動流汗也是幫助排濕的好方法,可做踏步機、跑步機、健身車、快走、慢跑等下肢肌肉運動。此外,作息要規律、避免熬夜,才能讓脾胃有適當的修復時間,否則容易造成臉部水腫等問題。
◎ 諮詢專家/廖婉絨中醫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