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詠寶新展再從中藥發想 置身隱形力量 感受「藥石多言」
【明報專訊】走入刺點畫廊,像是步入某間陳舊的中藥舖——玻璃藥罐裏的桑葉碎屑隨冷氣聲沙沙作響;辛夷花苞在展廳角落微微顫動如呼吸;浮海石懸浮於指南針上無序跳動——這是蘇詠寶的「多語者」宇宙,中藥材、廢棄物與自然中隱形的力量正用各自的語言對話。她說,細至桑果粉末、爬蟲在木櫃上蛀出的蟲眼,大至貫穿整座大廈的水喉,乃至香港這座城市,都有各自的語言,「大家未必明白,也許看不到,但或許有一種新的方法去感受到」。
成長於中藥世家 勞作中感知藥材
回溯蘇詠寶過去的創作,她曾用中藥做物料在大館築起一個「宇宙」;也曾用貝殼、石頭與藥罐搭建「實驗室」,還原「雨水的味道」;是次個展,又見許多百子櫃、數種中藥材,還有各類火山石—— 一切,似乎都與中藥有關。
「2012年時,我第一次用中藥來做創作。」蘇詠寶回憶。當年,經營中藥舖的父母想要「閂門退休」,卻不捨得丟棄舖內的瓶瓶罐罐,還有那些充滿歲月痕迹的百子櫃,於是將一切都搬回家中,「我記得當時住在唐樓,300多呎,整個廳都是這些櫃桶,我要在櫃桶中穿來穿去,才能去到廚房、廁所」。在櫃桶中穿梭兩三個月後,父母找到間新店舖,「中藥舖又開番」,蘇詠寶則開始將櫃桶與中藥用在創作中,「我們各自用不同的方法,又重新與中藥連結,好像是一種不可以斷、不可以沒有的關係」。
在中藥舖中長大的蘇詠寶,卻說自己對藥理不算太了解,「在藥材舖中,我更多是labour-intensive(勞動密集型)工作,比如洗東西、分類、將藥材放入對應位置……」在這些重複的日常勞動中,她感受到中藥在藥理之外的另一種語言,「像是視覺語言、聲音、一種感受、一種身體經驗」。
桑樹多用如多語人 薑與水喉有種互動
例如那個展覽同名作品《多語者:桑》。數個重疊的陳舊玻璃藥罐中,有形態各異的枝葉、各色的粉末,還有個懸於罐中的木球,在機械的帶動下上升、墜下,再上升,宛如一個小小星球正在罐中旋動。蘇詠寶解釋,起初,她好奇為何許多日常藥物都與桑有關,原來中醫有種說法,是「一物多用」,而「全株皆可入藥」的桑樹,正是這一說法的代表。作品由桑樹的不同部分構成,「桑葉、桑皮、桑寄生,還有桑果的提取物……」,「好似同一棵植物,卻可以通過不同身體部分來自述。它的每個部分都有獨特的語言和特性,就好像一個人掌握了不同的語言能力」。至於那些發黃的玻璃藥罐,則來自即將「執笠」的中藥舖,蘇詠寶說,在靜止的藥罐與旋動的木球之間,「可以見到歲月與時間」。
再往前是條走廊,兩側有黃銅色水管,水管接駁處透着隱約暖光,仔細看去,上方竟覆蓋着薑皮。若說桑是「一物多用」的「多語者」,那麼在蘇詠寶眼中,薑又是什麼?「薑是種根莖植物,在泥土下面橫向生長,不見天日,違反人們對於植物由下而上向着陽光生長的認識。」蘇詠寶說,比起植物,薑更像是水,在地下默默流動。這令她聯想到城市中那些「水喉通」,「這些隱藏在建築物之中的金屬,和薑一樣,很少被見到」。於是,她去五金舖買來黃銅色水管,並在其中加入LED燈,在連接處覆蓋薑皮,並輔以潺潺流水聲,將那些隱匿於城市中的語言呈現在觀眾眼前。
物料中隱形語言 敘說「這城生活實感」
蘇詠寶說,她最近格外關注自然界中那些「invisible」(隱形)的力量,例如上文提到的薑與水喉通,例如有着不同語言的中藥材,例如許多作品中都有出現的磁石,「磁石受自然界中本身的既定力量影響,如果又同時受到其他力量牽引,它的運動會變成怎樣?」在《浮石定向》中,她用木架架起藥櫃,在抽屜內放上連通摩打的磁石,抽屜外則是浮海石,浮海石內部,還包裹着指南針。「指南針會既定指向南方,但下面有磁石,又令它向磁石方向移動。」兩種力量的對抗,令浮海石在藥櫃上方不規律移動,蘇詠寶說,她不希望浮海石指向任何一個方向,「就在一種lost的狀態中,好似被兩種hidden energy(隱形力量)控制」。
身處各種隱形力量間,不知去處,沒有方向,一粒浮海石,令人聯想到香港這座城市。「物料的語言,如何被人理解、如何被人閱讀,背後有一套方法;物料與人產生聯繫的過程,也創造出一種語言。」蘇詠寶說,這種隱藏在物料背後的「多元」語言,或許與過去的香港不謀而合。但到今天,「如果這種多元已經消失,我們是不是也有一種方法,去創造新的、屬於我們的、有我們的character(特點)與personality(個性)的語言?」在她眼中,那些物料之中隱形的語言,敘說着她「留在這座城市生活的真實感受」。至於步入展覽的觀眾,讀到此處的讀者,身處這座兩文三語的城市中,你我是否也都是那位多語者?
蘇詠寶:多語者
日期:即日至8月23日
時間:上午10:30至晚上6:30(周二至六)
地點:黃竹坑道28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Blindspot Gallery刺點畫廊
文:王梓萌
編輯:謝秋瑜、孫志超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