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在長者中心教織布
【明報專訊】紐約布魯克林日落公園一帶是華人聚居區,生活氣息濃厚。今年春天,我參與了布魯克林藝術委員會(Brooklyn Arts Council)資助的SU-CASA項目,在華人策劃協會(Chinese-American Planning Council)的長者中心開設為期兩個月的織布課程,並在課程結束時舉辦了一場學員作品展。
我的課程安排在每周二,主題是創意編織。學員們使用編織板和小型織布機,用羊毛、棉線、T恤線等材料製作掛氈、書籤、圍巾和手袋等。項目開始前我有些緊張,因聽說招募學員常是難題。幸好中心已有十字繡、繪畫等課程,第一批學員多來自這些班級。
參與者大多是來自廣東、香港和福州的一代移民。我也來自廣東,能以粵語和國語溝通,這也是我被派到這個中心的原因之一。學員阿姨們的語言、穿著和氣質讓我倍感親切,就像家鄉的阿姨。我在許多地方教過織布,參與者各個背景和年齡層都有,一般來說年輕人對梭織的歷史和文化更有興趣,操作則比較謹慎,傾向等待指令,而這些阿姨更依賴直覺和經驗,往往聽了大概就上手直接做。她們大多有手工基礎,手指靈活、專注耐心,很快掌握了基本的編織技術。
一些手工課程會提供設計模版,例如十字繡等的「年年有餘」、「家和萬事興」之類的設計,但我希望大家能嘗試自行構思圖案,發揮創意和表達自我。一開始大家面對一張白紙略顯拘謹,不知道做什麼,逐漸開始有些想法,做愛心、蘋果、動物等設計,個人的喜好和風格開始浮現,後來的設計愈來愈大膽。
例如,梅金芝阿姨編了一個毛線手袋,裝飾着兩顆黃鴨子鈕扣,她說年輕時在童裝廠工作,至今還留着許多童裝用的可愛鈕扣。趙月嫦阿姨挑戰玫瑰圖案,用4種顏色編織花瓣,花莖則用鈎針編成棕色線條垂落畫面之外,很有藝術感。還有何美玉阿姨,她總是謙稱「什麼都不會」,卻設計和完成了一個為孫女做的兔子玩偶,先用織布機織布,再裁剪、縫合,用珠子點綴雙眼,生動有趣。此外尚有鄭青雲阿姨的風箏、陳瑞英阿姨的圍巾、陳惠顏阿姨的蘋果、黃玉霞阿姨的手袋等。
和許多幾十年前移民來美的中國女性一樣,這些阿姨年輕時移民後多在製衣廠工作,因為當時沒有工作就很難獨力承擔醫保。從這個角度看,她們都有「製作『紡織品』」的背景,只是並非所謂藝術。最終的學員作品展有14人參加,展出超過40件作品,掛滿了一整面牆。如今,她們可以出於興趣而非生計去編織,享受創作的過程、做出美麗的作品,我也為她們感到高興。
文:林綺晴(織物藝術家,常駐紐約,個人網站:www.linqiqing.com)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