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固有空間分立 倫敦V&A東區倉庫 博物館「後台」開門展寶
【明報專訊】2012年倫敦奧運過後,眾多主場館所在的斯特拉特福區(Stratford)迎來新的發展策略,除了不少新建的建築外,不少原有的建築亦會改變用途。倫敦奧運媒體中心在2012至2018年間,由一座平平無奇的倉庫式建築,搖身一變為「Here East」,成為多所大學、文化及科研團體進駐的中心。其偌大的平面及無柱空間為空間的再利用帶來無數可能。
所在地曾為奧運媒體中心
2015年,英國政府決定出售一直為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提供儲存空間的大樓。V&A博物館決定在斯特拉特福區建立新的基地V&A東區(V&A East),當中包括V&A東區博物館(V&A East Museum),以及V&A東區倉庫(V&A East Storehouse),倉庫選址Here East。博物館方為倉庫的室內設計舉辦比賽,在2018年由美國建築師事務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DS+R)勝出,DS+R繼而被委任為倉庫的室內建築設計師。作為在西倫敦歷史悠久的博物館,館方希望新的博物館及倉庫能建立不同的形象,從而吸引東倫敦的居民駐足。
獲選的DS+R方案的最大賣點,是嘗試打破固有空間類型之間的分立,繼而發展出新的空間模式。博物館的倉庫往往被視為展覽空間的後勤(back of house),然而DS+R的方案卻打破了兩者之間的對立。走上通往倉庫的樓梯,訪客便會到達樓高達3層的中庭,部分中庭的樓板及扶手欄杆以強化玻璃製造,讓樓上及樓下的展品一目了然。室內設計十分平實,沒有太多修飾,只是如實反映樓板、天花及儲物櫃的構造,讓博物館的空間不會喧賓奪主,蓋過了藏品本身的光彩。
圍繞中庭而陳列的物件(Curated Storage Display),按收藏物品的故事(Collecting Stories)、設計靈感合集(Sourcebook for Design),和工作中的博物館(The Working Museum)3個主題分類。每件物件均有它們的編號,分別按它們歸屬的部門、被收藏的次序及被收藏年份而定。物件的大小不一,小至一隻杯,大至一幢樓的部分外牆,都是倉庫內的陳列品之一。
百物分3類陳列 建築內見「建築」
倉庫內最吸睛的物件,莫過於懸掛在2、3樓的羅賓漢花園(Robin Hood Gardens)混凝土外牆模組。建成於1972年的羅賓漢花園是有名的公共房屋,由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設計,2017至2018年其中一座被拆卸後,V&A將外牆的一部分,連同有名的「空中街道」一併收藏到倉庫內。現時的「空中街道」部分,融入了2樓的走廊,因此訪客能一嘗走進「空中街道」的體驗。除此以外,倉庫還收納了鍍金木製的西班牙宮殿的托里霍斯穹頂(Torrijos Ceiling)、整個由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辦公室空間,以及由舒特-李霍茨基(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設計的法蘭克福廚房(Frankfurt Kitchen)等等,將建築的構件搬到建築以內。
「黑白路牌」助自訂參觀路線
除了藏品及室內設計以外,整個空間的另一特色是其簡潔及美觀的指示系統(wayfinding),由工作室IDK及Fieldwork Facility聯手設計。團隊特地委託V&A的字體設計師設計一套更像電腦編碼所用的等寬字型(monospace typefaces),並將它們僅以黑白二色搭配,配以街道常用的十字路牌,為訪客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同時在建築空間的帶動下,由訪客自行決定參觀路線。此舉有別於一般展覽空間以藏品號碼及次序來設指定路線。
V&A東區倉庫破格地引入展覽空間的運作模式,配合適度有為的室內設計及配置,讓倉庫成為公共領域,連結大眾之餘,同時讓一批屬於過去的物件,在新的倉庫空間模式下,為未來世界各地博物館的策展模式,展示了新的可能。
作者簡介:戰後建築研究檔案(FAAR)成員
文、圖:陳卓喬(Jefferson Chan)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