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製作」上海演出 保留原汁原味 雙城共鳴
【明報專訊】狄更斯寫《雙城記》,似在巴黎與倫敦間架了一面鏡,百年來,鏡內鏡外,兩城互為對照。若香港面前也有塊鏡,鏡中照見會是哪座城市?或許是上海。外灘照維港,春秧街照黃河路,難怪張愛玲寫《傾城之戀》,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愛情,輾轉在滬港兩地間;難怪王家衛拍《繁花》,吳儂軟語間卻聽出香港味道。
又難怪成立多年的西九文化區(下稱西九)首次「走出去」,在香港之外呈現文化藝術創意項目,第一站便落地上海。日前「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下稱西九文化周)在上海舉辦,《大狀王》、爵士樂演出、貝聿銘展覽……「西九製作」傾巢出動,一個文化周,演繹出怎樣的香港文化?又是否令上海觀眾買帳?
文藝作品中的雙城對照固然吸引,但落到現實決策,仍令人好奇——為何是上海?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接受採訪時解釋,從經濟角度看,上海與香港同為對外發展的窗口,兩者是「推動發展的並行引擎」,又是「雙向互補的平台」,他在擔任財政司長時,便促進港滬達成了多項合作;從文化藝術角度看,上海文藝市場也充滿活力,「上海人對文化藝術很陶醉」,「上海人買門票看戲比香港人慷慨得多,很多門票比香港貴,但仍然很火,一下子就賣光了」。
唐英年所言非虛。由西九文化區及香港話劇團聯合製作的音樂劇《大狀王》重演,首站便定在上海文化廣場,票價由80至880人民幣,首場門票一開票即售罄;12場公演,幾乎場場爆滿,共吸引超過2萬名觀眾入場觀看。《大狀王》在香港,光是高世章與岑偉宗的詞曲「黃金組合」、香港舞台劇獎「年度優秀製作」等頭銜,便足以吸引眾多劇迷入場;而在上海,《大狀王》又是如何跨越語言的隔膜,令這個香港文化奶水滋潤的故事走入觀眾內心?
《大狀王》微調字幕、唱段 破文化壁壘
「首先,我們有字幕。」唐英年的回答引起兩地記者陣陣笑聲。他續說,在為西九文化周挑選節目時,也曾有過「要不要做普通話版」的討論。但據他觀察,香港觀眾在看《繁花》時,即使聽不懂滬語,也會選擇觀看滬語版——「《繁花》就要看滬語,因為是原汁原味;《大狀王》就要看廣東話——其實,文化走出去是否一定要調整?原汁原味才是最吸引。」語畢,唐英年又轉頭笑着對上海記者說:「我已經看了《繁花》,希望你們也去看《大狀王》。」
為《大狀王》作詞的岑偉宗則分享,上海觀眾亦期待「原汁原味」的《大狀王》,因此「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大狀王》上海版與《大狀王》香港版」。是次在上海的演出,是《大狀王》全國巡演第一站,之後將去北京,再回到香港,所以「並沒有為了上海(演出)而特登做一些改動」。儘管如此,是次重演仍在之前版本的基礎上作了細微修改,例如調整字幕翻譯,「因為有些非常地道的廣東話詞語,(普通話)觀眾就算是看字幕也未必即刻理解,所以需要轉一轉」。又例如,有看過多場《大狀王》演出的觀眾提出疑惑,「為什麼(劇中)所有女性都要愛上宋世傑?這是不是男性視角下對於女性的fantasy?」岑偉宗說,儘管從創作者視角看這一情况並不存在,但他認同「(《大狀王》)主題是人人都想做一個好人,而不是人人都想追一個好人」,主創團隊亦對相關唱段作了調整。
演出當日走入上海文化廣場,正遇上觀眾排隊入場。見到一名觀眾身穿綠色古裝,與劇中楊秀秀一角造型相似。她叫小陸,是《大狀王》的忠實粉絲,當日已是第二次入場觀看,還特意搭配「秀秀同款」。「《大狀王》一開票我就買了,先買了新演員陣容的場次,看完之後不過癮,還想看原演員陣容,所以又買了一場」,兩場共花費逾千元購買門票,對還是學生的她而言壓力不小。好奇問小陸,最初如何知道《大狀王》,又為何願意兩次買票入場?她卻笑着反問記者:「喜歡看音樂劇的人,難道有不知道《大狀王》的嗎?」原來,《大狀王》不僅在香港舞台劇獎中斬獲多個獎項,在「中國音樂劇協會年度盛典」、上海「演藝大世界音樂劇風雲榜」等獎項中亦收穫許多大獎,「我們(上海音樂劇愛好者)很早就在討論,(《大狀王》)什麼時候來上海」。不怕聽不懂嗎?「聽不懂很正常啊,看百老匯、看《搖滾莫扎特》(Mozart, l'opéra rock,法國音樂劇)也聽不懂,但不影響大家喜歡。就算聽不懂語言,也可以聽演員唱得好不好,而且音樂劇不止要聽,還要看。」小陸說。
何卓彥口琴版《上海灘》驚喜
《大狀王》早在內地打響名氣,自然叫好又叫座。有沒有哪個節目,帶給上海觀眾意料之外的驚艷?是次西九文化周,還將「西九演藝呈獻:爵士薈」帶去上海。唱作女歌手林愷鈴、口琴演奏家何卓彥、唱作人關浩德及鋼琴家朱肇階等一批香港年輕爵士樂手在上海JZ Club一連表演三晚。上海與爵士樂的淵源,或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大量外國人聚集,將歌舞廳與爵士樂帶入上海,本地樂手紛紛學藝,眾多華人爵士樂手在上海誕生。至於創立於2003年的爵士酒吧JZ Club,每年有超過600場演出,是中國爵士樂愛好者的「朝聖地」,亦是外國樂手到中國演出的首選之地,眾多格林美獎獲得者都曾在此登台。「西九演藝呈獻:爵士薈」首場,眾多經典歌曲中穿插着何卓彥用口琴吹響的改編版《上海灘》,觀眾一片驚喜;林愷鈴則唱起經典廣東歌《一生所愛》,台下竟有觀眾跟唱。燈光搖曳、觥籌交錯,台上的廣東歌與台下觀眾聊天的上海話交融,腦內不禁浮現出張愛玲那句感歎,「到底是上海人」。
看完音樂劇,聽完爵士樂,既然到了上海,是不是還該喝杯咖啡——畢竟,上海是世界上咖啡店最多的城市。除了帶去節目,西九文化周還與上海咖啡品牌Manner合作,在超過2000家Manner門店推出由香港插畫師麥東記設計和繪製的咖啡杯、杯套及外賣袋,畫中包括M+、香港故宮、戲曲中心等建築在內的西九文化區景色,還有維港、天星小輪與對岸的港島風景。走入黃浦江畔的「WestK × MANNER」聯名店,見到不少人正拍照「打卡」,希望兌換限定明信片;還有人舉起手中咖啡,將杯上的香港風景與對岸的東方明珠一起框入鏡頭,拍下香港與上海的「合照」。
上海場地優勢 盼增合作拓機遇
為上海觀眾帶去香港文化的同時,西九文化周有沒有為香港帶來什麼?唐英年說,是演出場地與演出機會,「上海在場地方面,比香港條件更好、機會更多。在香港,許多表演藝術最大的難點就是找不到場地;就算找到場地,時間也很短,不像在上海,如果演出很成功,可以加場。香港往往是加不了場,一旦想加場,就要另外再排期」。
同是用藝術宣傳當地文化,「法國五月」在香港已有逾30載,令眾多法國節目來到香港;西九文化周是否也可以成為恆常活動,為更多香港節目提供往上海,甚至內地更多地區的演出機會?唐英年不假思索回答:「我當然希望可以成功。」他補充:「但要成績理想(才可以)。目前開局不錯,貝聿銘(展覽)一個多月已經吸引超過8萬觀眾,現在展期延長;《大狀王》也賣得很好,需要加場。」這些精選的香港節目在上海受到歡迎,唐英年表示,「如果成功的話,(西九上海周)一定會考慮繼續舉辦」。他繼說,文化推廣的方式不會千篇一律,「無論像French May一樣的大型推廣周,還是與上海藝團、文化機構合作舉辦一些節目……不僅讓香港走入上海,也讓上海走進香港」;再看遠些,唐英年期待「香港和上海的節目一起走出國際——當然,《大狀王》去到其他國家,一樣要用廣東話講」。
文:王梓萌
編輯:梁曉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